|
文吴晓东
冯小刚的新片《非诚勿扰》这几天出尽了风头。从12月18日凌晨开始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截至次日下午4时共 拿下1500万元的票房,刷新了《梅兰芳》在一天半内创下的1428万元的纪录,远远领先同档期放映的《叶问》和《女 人不坏》。
可冯小刚还是有点儿囧(郁闷、沮丧),为了他说过的一句话:《非诚勿扰》靠着植入广告就基本上收回了一半投资 。在杭州的全球首映礼上,冯小刚不但主动“交代”过失,还向观众连说了四五次“对不起”,称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在 稍后的上海观众见面会上,冯导却不肯再给任何人面子,当主持人说到“听说您为赞助商广告植入的问题大动肝火,还为此摔 过杯子。我们作为赞助商之一,赠予您一个摔不烂的杯子”时,冯小刚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一言不发,整场活动也因此草草 收场。
其实,冯氏贺岁片除了“铁打的葛优”外,还有一个经典特色,便是隐形广告。从电影《不见不散》开始,冯小刚便 在电影里“卖”起了宝马车,电影《手机》大肆宣传摩托罗拉手机;从《一声叹息》、《大腕》开始,片中的广告就变得有点 乱花迷眼了。此次,冯导回归喜剧贺岁,《非诚勿扰》更是集各类品牌于一身,酒、汽车、邮轮、信用卡、手机、网站、笔记 本电脑、景区等品牌,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出现在电影的画面或对白里,无论是在影片的高潮部分还是情节进行当中,各种 品牌随时都可能跳进银幕,把观众从剧情里揪出来。
近年来,电影人在植入式广告上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爱情呼叫转移2:爱情左右》里的广州本田,《爱情呼叫转 移》里的中国移动,更早之前《保持通话》里摩托罗拉的独家赞助……广告植入的力度都可见一斑。到现在,这种手段早已见 怪不怪,不同之处,也就是比着谁用得更巧妙、柔和,更加润物细无声而已。
据说,目前在美国,2/3的电影业收入来自于增值部分,包括植入式广告、衍生产品开发等。国内一些电影业人士 也开始扭转电影以票房为生的传统思维,看到了植入式广告带来的降低成本和投资风险的好处。
但也有影视评论者无法认同这种观点,认为将广告加入影视作品中,所引发的艺术和商业失衡让人忧虑,因为电影欣 赏是观众对审美的追求,是人们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情感升华,而片中的广告依然是一种物质上的宣传。这种倒错的审美关系, 必定会影响电影本身的艺术性。如此看来,植入式广告更像是空中走钢丝,需要绝对高超的技巧。
一年一度的贺岁档,在电影人看来就是“抢钱档”。值得琢磨的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家都高喊着抱团过冬的 这个岁末,我们的贺岁片却摆出了前所未有的拥挤架势,两个月时间里,近20部影片排着队贺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不 过,观众眼里可不揉沙子,还是要靠影片本身的实力说话。贺岁片也是同理,对观众请“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