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贺承军博客:中国建筑传媒大奖的三重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10:03   南方新闻网

  中国建筑传媒大奖的三重意义

  今晚参加在深圳好日子酒店举行的“中国建筑传媒大奖”的颁奖仪式。颇有感触。幸遇陈伯冲兄专程从上海过来,当场我就和他说出三层意思:

  一、南方人文主义的兴起;二、建筑师重新定位知识分子角色;三、建筑意义的中国阐释。

  一、南方人文主义的兴起

  南方都市报是立志于办中国最好的报纸,这个理想让人感动。深圳官方一度与该报关系紧张,这是报纸的尴尬,也是时代的悲哀。深圳应该是十六世纪日本的堺港、珠三角应该是十六世纪尼德兰的鹿特丹,尤其是鹿特丹,那个养育了伊拉斯谟和人文主义的地方。改革开放的前沿,应该是人文主义的繁荣之地。建筑又是人文主义的天然载体。深圳是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

  所有这些,因缘际会,促成中国第一个建筑传媒大奖,在深圳产生。它树立“走向公民建筑”的旗帜,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个奖,又产生于广义的南方,包括港、台的因素。港台学界积极参与,并有重要奖项归于港台。

  如果说,“大国崛起”有点虚,南方人文主义的兴起,竟有些庄严味道。北方,通过赵本山、王塑、冯小刚和王蒙体现的人文主义,难免油滑,那是面对皇家气脉时藏不住“腋下的小”(鲁迅所定义的意思),而南方的人文主义,有陈寅恪式的端然境界打底,当代的港台开放润色,通过公民取向的建筑,已卓然成派。

  二、建筑师重新定位知识分子角色

  中国建筑传媒大奖,在评选过程中,保持了对浮华世相中明星建筑师状态的距离,重新提出建筑师知识分子角色意义,若然,建筑界将在经济萧条、价值重建过程中开风气之先。

  三、建筑意义的中国阐释

  建筑的意义,在再三面对震灾和百姓生存状态等深刻问题时被有深度的建筑师们反复强调,公民建筑的最佳奖和青年建筑师奖、居住建筑奖、组委会特别奖,均指向技术上普通、形象上质朴而优雅、结合地形和使用者实际需要的建筑,没有浮华巨构、没有“形象工程”。而杰出成就奖由同济大学的94岁的冯纪忠老先生获得,他是一位在建筑界相对来说比较特立独行、关心“公民需要”远甚于关心“领导意志”的老人。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