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引发金融海啸?
其实若追究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人民币没有自由兑换很可能是助推器之一。人民币改革滞后并非是在加固防火墙,更非中国经济的长期福祉,相反,它是经济过热的助推器,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
文/何志成(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分析师)
2008年12月初的四个交易日,在中国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兑美元出现近年罕见的连续四个跌停。市场对此议论纷纷,做出过不同解读。而我在不同场合坚持这样的判断:所谓人民币将进入贬值通道的预期是站不住脚的,人民币每单位相对所含的劳动力价值仍然被严重低估,因此中长期升值趋势不会改变;所谓中国政府利用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增强出口竞争力,甚至通过突然的大幅度向下波动加大对美对欧的贸易谈判筹码的分析同样也是不负责任的——人民币不是“政治货币”,更不会给深陷金融危机的欧美国家提供贸易保护主义的口实。我认为,人民币突然的大幅度波动既有技术面的原因——需要跟随世界大多数货币对美元下跌一点(完成补跌);也有市场预期改变的原因——人民币不可能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时独善其身,仍然持续大幅度地升值;更有改革的需要,很可能是改革加速前的一次测试,测试一下若人民币的市场交易更充分,定价更加市场化,波动区间再进一步扩大之后,商业银行、进出口企业和大陆居民对美元的需要量到底有多大?
果然,四个跌停板后,人民币汇价被迅速地拉起,在12月上半月余下的交易日里,人民币(价格)又恢复了往日稳定和坚挺的形象,连续多日升值。我更注意到,在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申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会停止。显然,测试的意图明显,未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改革将是主趋势。我预计,人民币2009年的改革方向是:进一步扩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国内外汇(人民币)市场参与度,提高人民币由市场定价的比重;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有意识地让更多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选择人民币做结算货币;加速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鼓励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人民币兑换市场;加大人民币波动区间,由目前的每日0.5%扩大为每日1%。
为什么要加快人民币改革?
人民币是不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人民币不改革是不是能够为中国带来长远的战略利益?人民币不走向世界是不是能够自动地筑起防范金融危机的防火墙?我认为,这类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一个经济规模已经超过德、法、英的国家,一个经济增量(规模扩张)全球第一的国家,怎么可能在享受经济自由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好处时,却永远地拒绝货币的市场定价——由贸易和市场决定货币汇价,由货币单位中的劳动力价值含量决定货币的比价。
许多人喜欢引用近年来两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案例来反对改革——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正因为人民币没有走出国门,没有自由浮动,才使国际金融巨鳄失去了攻击目标;而人民币一旦自由兑换,出口企业将大面积倒闭,我们的金融体系也将不堪一击等等。其实,所谓我们有对抗全球金融危机的“防火墙”的观点已经不攻自破,目前来看,我们的虚拟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所遭遇的麻烦比全球任何国家未必能小多少,尤其是大量出口企业所遭受的损害可能比很多国家的同类企业更糟。而人民币是没有自由兑换吗?在贸易自由化已经非常充分的情况下,资金的进出国界已经非常自由——人民币实际已经是影子世界货币。所谓我们没有成为国际金融巨鳄的攻击目标的说法更难站住脚,许多进出口企业,能源企业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做反方向(期权产品),亏损巨大已是不言的事实。
其实若追究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人民币没有自由兑换很可能是助推器之一。已经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这场大灾难其实是源于经济失衡,而经济之所以失衡,流动性泛滥和经济过热是祸根。为什么会经济过热?想一想为什么今年有那么多企业亏损倒闭,半年前这些企业家还对未来充满希望,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并加大库存,但当时汇率没有向它们发出任何经济可能突然转冷的信号。而为什么汇率信号失灵?人民币没有市场化是最大原因。
所以,我们追究全球货币体系紊乱的源头,追究全球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过热的源头,不能只盯住美国,盯住次级债。我甚至以为,本轮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不完全是因为美国的次级债,不完全是因为雷曼、贝尔斯登等金融巨鳄的破产以及众多金融企业的巨额亏损。如果粗算这些国家和地区难辞其咎:美国借拥有世界货币地位而狂印钞票,日本10年来的近零利率政策,这两个国家带头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向全球市场输入流动性,导致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欧元取代美元的野心被市场利用,演绎了其对美元日元的疯狂上涨,助长了流动性泛滥条件下的市场疯狂;而全球虚拟金融市场在流动性泛滥背景下的疯狂炒作各种金融商品,为美国人向全世界兜售次级债提供了可能;在人民币的没有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过于廉价。一方面是全球性的流动性泛滥,一方面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廉价商品,使通货膨胀诱因被通货紧缩所抑制,迟迟没有发出通货膨胀的预警信号,使流动性泛滥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更加肆无忌惮,直到崩盘。而从我们国内看,正是因为人民币的价值信号长期扭曲,使经济预期过热,企业才敢盲目地铺摊子,上规模,结果一遇风吹草动,立即出现生产过剩,泡沫破裂,大量企业被动调整——出现大面积亏损甚至倒闭。因此说,人民币改革滞后并非是在加固防火墙,更非中国经济的长期福祉,相反,它是经济过热的助推器,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
莫要错过人民币改革的战略机遇期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失衡,是货币信用的丧失。想一想美元7年多的暴跌;想一想原油怎么能够冲上147美金;想一想中国股市为什么能从998点一步迈入6000点,又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被打回到1600点;想一想在过去几个月中全球虚拟金融市场的大幅度调整——一律暴跌——哪一个产品不是大起大落;想一想最近美元突然出现的狂跌,10天跌去15%左右。哪一个市场不是大起大落,惊心动魄。这都是为什么?货币体系出了问题,金融市场出了问题,许多国家的信用出了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暴露最早最充分的地点是在欧美各国,尤其是虚拟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是:欧美的金融市场已经失去信誉,欧美国家的货币也被广泛地质疑——所谓世界货币,所谓可以稳获收益的各种虚拟金融资产是不是一堆垃圾!可以预见,由于在对抗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采取了“以毒攻毒”的短见方式,未来全球的流动性将更加泛滥,货币市场将更加动荡,甚至不排除一些国家的货币会大幅度贬值。而在这个时候,中国有没有机会,人民币有没有机会,这就是我说的战略机遇。
显然,中国的经济也在遭遇困难,但相比欧美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我们受损害程度最低的恰恰是它们受损害程度最高的,这就是货币的信誉。人民币虽然也经历了跌停四天,但没有像欧洲货币、商品货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那样“一落千丈”。而人民币在随后的交易日中能够稳步攀升,也说明人民币仍然是被全世界最看好的货币之一。
因此说,所谓战略机遇期是相对的:在人家不稳定时我们稳定,在人家出现信誉危机时我们坚挺。而一切都是相对的,如果美元出现急剧下跌,再次进入贬值通道,我们也很可能因此丧失战略机遇。进一步分析,如果欧元日元过于坚挺也不利于人民币走向世界。前者是因为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将使中国经济面临来自外汇储备大幅度缩水和出口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双重打压,加快人民币改革将成为“双刃剑”,而且对中国经济短期的损害将稍大。后者是因为,人民币未来的竞争对手不是美元,而是世界货币体系中的老二老三,它们过于坚挺,人民币相对就不那么具有吸引力了。因此说,从人民币改革的战略机遇和大环境分析,我们不希望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同时也不希望这场金融危机过早结束。从各方面观察,2009年将是关键年。
接近2008年年末,备受经济危机煎熬的世界各国都在看着中国——能不能率先走出经济衰退阴影,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前行的引擎;备受金融危机煎熬的世界货币体系也在看着人民币——能不能成为自由兑换货币,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关键一员,为摇摇欲坠的世界货币体系垫起安全运转的柱石。而我的总体判断是:这两个问题从金融的层面看,其实是一个,中国经济要彻底地摆脱大起大落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必须加快改革,人民币要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重要一员也要加快改革。如果判断全球金融危机不会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生逆转的话,如果相信只有依靠改革开放才能使中国继续高速发展的话,人民币改革一定是未来总体改革的突击队。所谓抓住战略机遇期讲的就是怎样抓住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优势条件,能不能将相对优势的条件充分挖掘,充分利用,而这只能依靠加快改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寄希望于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