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民的2008
本刊记者 章剑锋 发自北京
中国恐怕需要苦心孤诣地避免一个良民社会慢慢走向碎裂。今年一连串看似已得到平息的社会事件,足以令我们清楚这并非危言耸听。一些原本也许可以避免的事件无不暴露在激烈争议之下,预示我们这个社会出现了某种较为严重的内生性紊乱。
简单地说,每一事件背后都蕴藏着相应的社会诉求。当事者本身和事件外围群体的诉求相互叠加,导致看起来简单的事件舆论波及面逐渐放大,后果是,社会心态进一步趋于分裂和瓦解。
有鉴于此,尽管政府今年已经先后处理了几起较为棘手的社会事件,但还没能够称得上令人满意的。人们一方面对于事件的解决并不如预期那样感到失望,并且常常担忧事件当中可能隐匿不公正规则的身影;另一方面,基于这种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人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和诉求也缺乏信心,他们怀疑目前是否仍有一套完整、健全和可靠的规则在维系社会运转。
是的,中国眼下正面临一个规则失灵的良民社会困惑。确切地说,规则是一种若有若无、可有可无的东西,仿佛可被操纵。在这一困境之下,良民社会尚难以得到巩固,妄谈什么公民社会?
良民不易之艳照
一批香港艺人的艳情照片陆续被置于网络之后,使我们有幸目睹了什么叫做规则强暴。官方的反应意在切断艳照传播途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城市对于违法行为的界定又不相一致,各行其事。
不难窥见在中国作为一个良民的不易。规则被滥用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人为地将执法标准搬弄套用,从而对人的良与劣做出武断取舍。诸般标准之下,中国人几乎无所适从。
无从了解警方为何对艺人艳照被传阅持有如此恐慌的心态,也不清楚他们的效率为何如此之高,以至于那段时间内屡屡有人因为点开图片链接而被缉拿。较之于当事人,警方显然是过于集体冲动了。这种冲动又导致了传阅几张图片的性质急剧恶化。
执法者可能并不明白整个社会对待这些照片的态度。人们也许只是希望通过公开的图片亲眼看一看那些知名艺人的隐私尺度。事情就是这样简单,一个有市场的艺人做了一件心智不怎么成熟的事情,这件事情又被另一些心智成熟或不成熟的人相互传看,由此出现一轮市场效应。
那种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底线将被几张流行偶像的私照摧毁的担心,毫无必要,否则就是低估整个成熟社会的兼容度和消化能力。与此同时,警方的过激行为难免不令人怀疑他们是否意在掩饰上流社会阵营的丑态,毕竟,明星是和名人混一个圈子的,并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加以庇护。
有理由质疑警方对于执法标准的主观裁量与滥权行为,他们的举动显示出我们这个社会从来就没有一种恒定的规则,法与不法、罪与非罪的边界有时相当模糊。为了维护那几个行事不慎的艺人的颜面,他们伤害和冒犯了更多没有企图的民众。
良民不易之地震
在劣质房屋和善款使用问题上,我们则没能见到规则的身影。房屋的大面积倾毁是导致众多居民死亡的直接原因,有人将之归咎于工程质量问题。遭遇不幸的人们一直希望政府对此能够给出一个解释,但是他们至今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说法。
假设一些证据依然不难找见,这也不代表公正结论会即刻出炉。
我们或许应该不天真地认识到,人与组织是需要维护自己声誉的(哪怕这种声誉实际上也许已荡然无存,完全系自我想象),问题一旦揭出,牵扯到的不只是一些背面纠葛,还涉及一地之体统,负面效应会放大,这笔账怕是轻易不好还上的。
但这依然会存在一个公众评价的问题。如果我们明白规则的必要性,就不应该吝惜给那些死去的孩子一个合适的说法。也许地方财政为此将面临一笔笔的赔偿,以替那些背负不良名声的工程建造者、招标者、监理者偿还社会债务。当然,货币补偿永远是有胜于无的。
善款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地震发生已逾半年之久,那笔总额超过700亿的捐赠款物分配,眼下依然是一笔不甚明了的账目。没有一个机构率先垂范,将每笔捐赠的具体使用情况向公众公开。
面对媒体的询问,一些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总是躲躲闪闪,难以掩饰内心的不安,这是为什么?尽管民政部已经紧急组织开发了捐赠信息管理系统,但目前真正主动录入的捐赠数据只有300多亿,一部分机构应要求这样做了,而非强制。
这个可资捐赠者查询的系统本身多有不完善之处,至少占有相当比例的那部分非实名捐赠、以及一些不主动配合录入的捐募组织几乎难以被检视。
根本问题,是没有一项规则能够帮助公众实时监督善款使用情况。针对这个领域的监管法令看起来虽不缺位,但丧失公众参与基础的监督到底能够起到多大效用,仍然存疑。这些疑虑显示出我们这个社会还缺乏基本的规制前提,总有一部分人的权益诉求是面临不确定性的。他们还不能自根本上参与社会的规则体系——如果我们承认规则一直存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