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增长重蹈1998年覆辙?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张汉亚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国外研究机构及其他人士之所以有悲观的想法,主要依据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据张汉亚介绍,中国经济在1992年迅猛增长(1992年GDP增长是14.2%,1993年是13.6%),1993年经济全面过热,投资和消费双双高位增长,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国家开始进行宏观调控。之后,两位数的物价涨幅持续了3年,甚至在1994年出现了物价上涨24.1%的严重通胀。直到1996年,中国经济才成功实现软着陆。
“虽然通胀给治住了,但是从1996年开始,企业就大面积亏损,到1996年底的时候,当时是14个大行业中13个行业全面亏损,像钢铁、煤炭简直亏得一塌糊涂。”张汉亚说。
在此情形下,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采取每年发1000亿国债,取消福利分房实行商品房,实施城市化等政策,但1998年GDP增幅才为7.8%。在积极财政政策实施5年后,直到2002年经济才全面恢复。
“但这次跟上次不一样。”张汉亚告诉记者,从2002年到2007年,国有企业利润增长达到20%~30%,2004年更是达到40%,国有企业因此有了19万亿的存款。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实力元气基本没有伤到,如果企业能动起来,经济立竿见影就能上去。
“我估计企业在第一、第二季度就会起来。现在钢铁已经开始复苏,化工业、建材也开始复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经济不会像1998年那样,一直跳5年才上去。我认为1年就可以恢复。”张汉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的经济增长从第一季度开始就会回升,到第四季度可能会达到很高,“全年的GDP可能会达到10%左右,我认为到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可能会出现过热,我们又要往下调了。”
更重要的是扩大消费需求
在经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加速的情况下,保增长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2007年以“防经济增长偏快转向过热和防物价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的“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改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政府日前出台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以及后来推出的一系列宏观政策调整措施,显示政府决心通过稳定外需、扩大内需的方式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目前看,宏观调控措施出台的已经很多,没有必要再加码,因为经济的惯性很大,近期出台这么多政策,可能到2009年下半年经济就很热了。”张汉亚不无担忧地表示。
但2009年经济增长的增量在哪里呢?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日前撰文指出,通过大量增加国内投资的方式扩大内需,很可能是未来两年稳定经济的着力点。但如果消费不能得到有效刺激,两年后中国GDP的结构将更加向投资倾斜,投资占GDP的比重很可能超过50%,跨入世界最高的行列。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2005年中国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为43.9%,当年有该项统计的近180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5个高于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袁钢明认为,2009年保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扩大消费需求。
“只要市场消费一起来,企业的信心才能起来;只要市场消费很旺盛,企业自动地就会增大投资。市场消费需求是刺激企业投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袁钢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