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王军伍通讯员陈儒洪伟
马俊林是河北省迁安市夏官营镇回新庄村人,提起他,十里八村的村民没有不知道的,因为研制了很多种锄具获得了国家专利,他被大家戏称为“锄具魔”。
走进马俊林家,就听到“叮叮当当”的锤击声,在院子的西边一角,马俊林正在制作锄具。
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精神矍铄,穿着干净利落,看上去精明强干。听明来意,老马很快打开话匣子:“我从事锄具研制已有30个年头了,先后研制出了6大种类的锄具,其中有松土、保苗兼用锄,有花生、菜地兼用锄,有玉米、棉田专用锄,有耙锄,有4种锄已于去年9月份申请到了国家专利……”记者看到了上千把各式锄具,这些都是老马30年来的“心血”。
马俊林是个爱动脑筋的人,他在生产劳动中发现,在农村尚未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情况下,锄具仍是农民进行作物中耕必备的生产工具。“老式锄具虽省力,但地旱时锄板不入土,而生产队期间所使用的壅然费力,但入土和壅土性能好。”能不能研制一种适合不同需要的新型锄具呢?老马购买了作物栽培学》、《锻造学》和《淬识》等书籍,边学习边研制。
经过数百次的试验,马俊于在1990年初成功研制出了轻不粘土、壅土的新式锄具———锄。一年后,他获得了国家专利
1992年秋,唐山市举办科果展览会,老马毅然将成果拿会上,很快,就与唐山市路北区家金属加工厂达成了联营生产议。之后不久,老马又相继研制出了松土、保苗兼用锄,花生、兼用锄,玉米、棉田专用锄等六类的锄具,有4种锄具于今年获得了国家专利。
30年来,老马的锄具不仅到唐山、秦皇岛各县(市、区),销到辽宁、吉林等地。如今,老马滦南某厂达成了合作意向,他想自己研制的锄具销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