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小伙的北京习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5日03:49  新京报

  

美国小伙的北京习惯
架着一副眼镜,在陌生人面前有些害羞的老戴不像个在北京搞音乐的人。

  本期客座

  戴子文 朋友都叫他老戴,33岁,美国宾夕法尼亚人,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1996年第一次来中国,在秦皇岛学习中国历史;1998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中文;曾在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驻港办事处工作;后来自己在北京开办公司,2004年为各种演出制作灯光和音响,包括第一届迷笛音乐节、郑钧等;现在与朋友合伙开办策划公司,担任营运总监,主要组织各种乐队演出活动,尤其致力于将美国热门乐队介绍到中国来。

  “北京有很多很棒的地下乐队,比如有个乐队叫迷失,我就很喜欢。不过,北京对美国的乐队并不了解,尤其是现在热门的,大家熟悉的还是那些红了20多年的老乐队。北京迷笛音乐节的气氛很棒,但是有点太重,我更喜欢朋克或者另类一点的。我也曾经组织过上海音乐节,虽然气氛不错,但是与北京本地乐迷相比,上海还是外国人多一些。”

  老戴住在菊儿胡同,连着他的工作室在一起。他看上去一点也不像三张的人,也不像搞音乐的。穿着蓝色开衫,戴着蓝色线帽,架着一副眼镜,在陌生人面前有些害羞。一个在北京生活了10年的美国人,很多中国的生活方式和美国的习惯,已经融为一体,他自己也分不清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美国的。

  不再像外国人一样当个胡同串子

  十年前老戴开始在北京生活;准确地说,十二年前老戴第一次来到北京;更准确地说,二十二年前,老戴就对北京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我舅舅在1985、1986年前后来过北京,他给我带回去好多中国的小玩意,还给我看了很多他在北京拍的照片,那时我就很想来这个国家。”

  真正来北京读书是1998年,那时他在美国做一篇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论文,想来北京寻找第一手资料。一开始老戴的中文不好,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在一起学习语言。他说,那么多年轻人聚在一起,谁也没法用自己的母语,只能拿着半生不熟的中文来交流。“那时候的留学生有一种自己特别的汉语。”

  现在,老戴在北京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生活圈子。那种外国人对北京的惊艳、好奇、不适应、凑热闹都已经不是他目前的状态。他说,也许真的是在北京待久了,现在的他不会满腔好奇心地骑着自行车,深入北京的犄角旮旯。串胡同无非是因为住在胡同里,而住在胡同里无非是因为这里比较便宜。倒是渴望周末能去京郊散心。

  把美国当下最热门的音乐介绍到北京

  现在他事业的重心是把美国的乐队介绍到中国。说起来,老戴最熟的当然是北京地下摇滚乐队,不过他觉得北京摇滚重金属的味道浓了点,尤其是迷笛音乐节,他自己更喜欢朋克或者其他另类风格的音乐。他组织的演出大部分是当下美国最热门的乐队,可惜在北京不怎么认。不过与剧场相比,他更喜欢露天的音乐会,气氛最对,目前北京的露天音乐节已经很成气候。

  老戴的朋友卡加说老戴是个北京通,吃喝玩乐的地方样样熟。谁知真问起来,他戴着眼镜,坐在那里,捧着咖啡,却一个也说不出来。他平时最大的消遣是看演出,尤其是地下摇滚乐队的,都要去看,当然也是工作需要。不仅如此,他还会去看王菲演唱会、S·H·E演唱会、RAIN的演唱会、超女的演唱会……他喜欢话剧,却很少能去看,因为空闲时间都去看演唱会了,“别人觉得我生活得挺热闹,其实都是为了工作。”连去酒吧也是如此,大多为了陪朋友,“如果我一个人空闲下来,宁愿坐在家里看书。”问他喜欢看什么书,他说以英文书为主,偶尔也看看中国诗集,他喜欢两个诗人,一个是顾城,另一个是戴望舒。

  D10—D11版采写/本报记者 曲筱艺 D10—D11版摄影/本报记者 王远征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