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配额制 教育资源均衡的杠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5日04:47  哈尔滨日报

  背 景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

  “义务教育的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2006年我国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真正树立起公平观念和均衡发展的理念。

  针对近年来义务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择校热等问题,新义务教育法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明确“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部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抓紧制订或完善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利用公共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或支持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要积极推动学区内各学校优秀课程、优秀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事 件

  配额制将这样进行

  ●在外校借读或毕业年级转学的学生不可配额

  ●录取分数线不得低于统招线30分

  ●对有配额资格的学生公示一周

  省重点高中招收配额生,是为了遏制初中择校,扩大薄弱学校学生考入重点高中的机会,让家长们为孩子选择初中时,别只盯着那几所有名的学校。以此来渐渐实现初中生源均衡。———哈尔滨市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对配额制做出解释。

  哈尔滨市从1997年开始实行高中招生配额制,基于稳步推进的考虑,这一政策只在市重点高中实行,配额生比例逐年增加。去年,市重点高中配额生比例已经增至61%,使更多城市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市重点高中就读。但从实践效果看,对遏制初中择校的效果不够明显,所以从今年起,将首次把省重点高中统招计划名额拿出一部分用于配额,哈一中、哈三中、哈六中、哈九中、哈师大附中、省实验中学、哈24中学这7所省重点高中将分别拿出各自统招计划的30%用于招收配额生。阿城一中配额生指标占其统招计划的50%。

  对此,市教育部门也制定了一些配套的规范:填报省重点高中配额生志愿的考生,除具备报考重点高中的条件外,还必须拥有所就读初中学校的正式学籍、八年级结束前已在该校就读且毕业年级没有在外校借读,方可填报就读初中学校获得的省重点高中配额生指标的志愿。在外校借读或毕业年级转学的学生均不具备报考省重点高中配额生的资格。在志愿填报前,对所有具有报考省重点高中配额生资格的学生将在班级和学校分别公示一周。

  据悉,市招生办将按照全市具备填报资格的毕业生数量和各区具备填报资格的毕业生数量,把各省重点高中的配额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招生办,区招生办再把全区获得的配额生指标根据区内各校有填报资格的毕业生数量,将指标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在省重点高中配额生录取时,将在该重点高中统招录取分数线下20分内,按照考生报考志愿和考生总成绩以初中学校为单位择优录取。但配额生录取分数线不得低于统招录取分数线30分。由市招考部门统一录取,各学校没有将配额生名额指定给某个学生的权利。

  据介绍,教育行政部门除对毕业年级学生的学籍名单予以封存、严格审查考生报考资格外,还将于今年3月1日,对具备报考省重点高中配额生资格的学生在班级和学校分别公示一周,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监督。

  赞成方

  缩小薄弱校与重点校差距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在黑龙江省比较严重。教育界业内人士认为,在南方一些地区,民办学校比较多,教育资源利用得较好,择校现象也没有那么严重。而哈尔滨市民办学校很少,教育部门也没有鼓励民办学校发展。家长们的目光就盯在那几所有名的学校上。为了读上升重点高中率高的好初中,上小学便开始择校。小学择校越演越烈。记者了解到,择校虽然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存在,南方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会城市小学择校费最高是1万元,而在哈尔滨市则最高达5万元。

  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让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学校,由于花钱择校,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校和家长把眼光紧盯在高考成绩上,一味抓文化课成绩,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黑龙江大学教育系副主任杨平认为,如今,重点初中已经形成“马太效应”,令重点校聚集了更多的优势资源,而薄弱学校更加薄弱。在这种历史积累的结果上,要使重点校和薄弱校均衡发展,很难。而配额制通过给薄弱学校一些考取省重点高中的名额,减少一些重点校的优势资源,缩小一些薄弱学校和重点初中之间的差距,让家长为孩子选择初中时,不再只考虑重点校,至少这一制度的制定初衷是好的。

  他认为,只有教育规模适度,才能令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率。而哈尔滨市的重点校规模已经太大了,产生了很多问题。配额制给规模小的薄弱学校增加一些名额,给规模大的重点校减少一些名额,以此来调节学校的规模。同时,配额制也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内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哈尔滨市的重点校经费是非常充足的,不但省、市、区向重点校拨付经费,还通过收自费生、择校生增加了更多的收入。而薄弱学校经费少、投给每个学生的费用也少。在相同学生数量的前提下,一个学生的培养成本,重点校和薄弱校相差3至5倍,资源利用上非常不公平。这些都需要一些办法来调节。

  升学率不再是唯一标准

  长久以来,教育界有一个积非成是的怪现象:无论是中小学重点学校招生,还是权力越来越大的大学自主招生,实际上大都偏爱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基础教育条件比较好,许多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好,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也比较早、比较全面。这种情况下挑选出来的学生,也可能是在智力开发上先行一步的学生,未必都是日后最有培养前途、最优秀的学生。它直接诱导着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层层加码,对孩子实行拔苗助长式的“提前教育”。

  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仅通过升学率,这是非常不恰当的。配额制的出现,提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要有一个大教育观,不要把关注的焦点全部放在学生的成绩上,升学率也不再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而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反对方

  造成考生新的起点不平等

  “许多刻苦学习的孩子有可能被拒之门外,成绩差的反倒有上重点高中的机会。”反对配额制最强烈的是一部分择校的学生和家长,而“不公平”是他们反对的焦点。配额制会对一部分学生造成不公平。他们考了足够高的分数,放在今年以前都可以考上省重点高中,却因为今年统招生数量的减少而不能如愿入学,这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一生。难道他们就该为这种制度做出牺牲吗?配额制本身制造了新的起点不平等。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一些较好的初中学校校长在解释配额制问题时,也激起了家长们的愤慨。有的校长认为,好学生不会失去上省重点高中的机会,因为有自费生,统招名额减少了,可以上自费,“不过就是多花两万多块钱”。一些学生家长称“这与拦路抢劫没什么区别”。今年实行配额制后,一些省重点高中会不会把统招中分配给配额生的名额,增加到自费生、校中校招生的名额中,成为一个增加收入的“正当理由”?而一些学生只能通过高中教育的“自费”来与配额生取得“平等”。那么,即使配额制是出于弥补农村学生和遏制择校的考虑,它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可能会带来新的不公平。

  产生“中考移民”等更多新问题

  在择校的大门继续敞开的条件下,实行省重点高中招生配额制。一部分家长认为, 如果当初教委限制择校,家长们都会遵照执行。但教委没有限制择校,如今却把这一失误的后果转嫁到学生身上,非常不合理。另外,因为有些学校的条件实在太差,今后即便得不到“配额”,还是要择校。那么,配额制究竟能不能达到“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面对这一问题,一些初中的校长和教师也丝毫没有把握。很多校长和教师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理由是“这个问题很复杂,还没有实施,没法说”。甚至于一所已实行配额制招生10年的道里区的市重点高中的校长说:“对配额制没体会。没看到学生和学校的任何变化。”

  反对人士不但怀疑省重点高中招收配额生的作用,更认为这一制度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一位学生家长认为,配额制从上到下层层都有“腐败空间” ,就如同医疗卫生界取消了医药代表,实行政府统购招标,结果是明腐败未控制住,又冒出来暗腐败,药价还是降不下来。

  家长认为,招生指标的分配很难做到真正公平。如同高考,一些名牌大学不都在说“照顾边远地区考生”吗,可实际的名额分配中,给高校所在地和大城市的名额,远远多于给贫困地区的名额。可见,如何保证配额制名额的分配公平,就是个大问题。而且,各初中分得的指标虽然是确定的,但学校学生并不确定,好学校的学生挤入差学校参加中考,显然更容易被录取———既然能有“高考移民”,也当然会有“中考移民”。另外,配额制无利于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反正有配额名额,教学质量的薄弱不再直观地反映在中考成绩上了,对提高教学质量没有促进。教育部门改善教育资源“贫富差距”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可能在“配额”里被麻痹。

  建 议

  ●配额的依据要透明

  哈尔滨市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配额制的想法是好的,但实施中必须有一些标准和规范,否则还会导致混乱。其中最关键的是配额的依据是什么?教育部门承诺,对具备报考省重点高中配额生资格的学生在班级和学校分别公示一周,但“资格”是根据什么来的?根据什么把配额给哪所学校、给多少名额?这个依据必须公开、透明,给家长一种安全感。同时,配额的额度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对于通过配额制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学校必须给予鼓励。

  ●不如直接取消择校

  在“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上,有网民提出:三年前,教育部就要求各地要通过调整教育资源(房屋、设备、师资、资金等)逐步取消重点校,以达到教育公平。据报道,沈阳在这方面做的不错,现已取消择校,即从调整教育资源和果断取消择校做起。这样无论对国家或个人,从目前和长远来说都是好处多多,最终达到真正的教育平等。既然配额制是为了遏制择校热,那么,不如直接取消择校。

  ●教育公平不能仅靠制度

  黑大杨平教授虽然是赞成配额制的,但他也提出,仅靠配额制实现不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涉及到主管教育的领导和学校校长、老师的观念。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怎样看待重点校和升学率?这些问题解决了,配额制都不用了。而且,实现教育公平不能仅靠制度,教育部门遏制初中择校,真正有效的办法还是“扶弱济贫”,将资源向弱校倾斜。不应该再给重点校更多的投入,也不能把评优、晋级的名额都给重点校,而应该向薄弱学校均衡。这是个笨办法,费劲而且不能立即见效,但是教育问题偷不得懒,得踏踏实实一步步来。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不仅是对没条件择校的学生最根本的弥补,也是对择校现象最根本的遏制。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鞠红梅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