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把历史符号做成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6日07:36  天津日报

  变化乃至巨大的变化,在中国上海这个大都市里似乎随时都会发生。特别是自浦东新区开发建设以来,不仅让浦东成了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了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成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连接的桥梁。

  近日,记者又来到上海,发现无论是浦东还是浦西,许多新的、重大的工程项目都在建设之中,仅浦东新区正在兴建中的、为2010年世博会配套的重大工程项目就有25项。而在上海的金融中心陆家嘴,与金茂大厦并肩矗立的又一座101层、高达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也已投入使用,其宏大的气势和超大的规模令人惊叹。

  而更让外来人称奇的,还是精明的上海人,把上海的历史符号与历史遗存都巧妙地发掘利用起来,并使其衍生出一种独具文化特色的产业,吸引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在此会聚。在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怀旧与享受、品味与感慨中,了解昨日上海之故事,体味今日上海之生活。

  石库门里“新天地”

  冬日一个普通的周末傍晚,天空飘着丝丝细雨,我们与朋友相约作客新天地,想真切体味一下这个上海时尚中心的夜生活。虽然时间尚早,但这里已是灯火阑珊、人头攒动,无论是商店的霓虹,还是酒吧的彩灯,那斑斓的色彩把整条融会着中西风格建筑的街巷映照得格外璀璨、格外生机盎然。

  看着酒吧里渐渐涌入的人流,门童们也会略显高傲地提醒再进来的人:这里今晚每人最低消费四百元。如此“高贵”的门槛真的会把不少人挡在门外,但大家依旧会兴致勃勃地换家酒吧坐,更有情致高的人索性就在雨中伞下,点着蜡烛的桌旁坐下,听着室内传出的悠扬爵士乐,品着自己手中的鸡尾酒,观赏着街景与人流。

  此时此地的风景,让人很难联想起,在本世纪初,这里的石库门老建筑的拆迁改造,还曾是新上海建设者最头痛的事。

  许多人都知道,石库门曾是昔日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它盛行于上世纪20年代,因为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源自中国古代的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并结合了西洋建筑风格的石库门弄堂文化成了取而代之的最佳住所,也成了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

  2001年,给所有人带来极大震撼的莫过于在这一大片石库门中新天地的出现。这些已经破败残旧的石库门,经过一番开膛破肚的改造,居然又现出了其独具特色的时尚美感,更有些观念超前、眼光独到、品位不俗的经营者,利用其历史符号与文化内含,开起了时髦的酒吧、别致的餐厅、浪漫的咖啡馆,如同再现了旧上海十里洋场的品格与风情。跟随着这里进一步的改造和建设,老房子与现代时尚的结合,竟又吸纳了许多顶尖的时装店、家居店到这里落户,一时间,新天地成了 “白领”、“小资”、文化人休闲、娱乐、外国人消费的“新天地”。

  如同家里的客厅,代表着主人的文化和品位。一个大都市,也总需要有一个表现自己个性的客厅,展示它的传统与品格,而新天地,在外人的眼里,就成了上海的“客厅”。这个开放的公共空间,既是时尚的中心,也展现着城市文化精髓的缩影,还构成了现代商业的特殊形态与休闲生活的新产业。

  近些年来新天地也是几经发展变迁,特别是在旅游团队把它作为一个免费景点吸引游客之后,这里不仅再是怀旧的休闲之地,其商业价值和符号意义让更多的精品商店经营者和文化活动推广者看到了商机。越来越多的名品在这里汇集,文化饰品、家居店在这里开业,新天地成了集消费、休闲、娱乐于一身,并可与国际一线都市比肩的时尚地标。也许,这才是上海人重塑石库门的意义和其真正追求的价值所在。

  文化里弄创意“田子坊”

  早在新天地“火爆”上海滩之前,在老城打浦桥地区的泰康路上,就有一条由厂房、仓库及石库门建筑组成的里弄。它在1998年之前,还只是一个“晴天一片尘,雨天一地泥”的马路集市,但在当年9月,区政府把泰康路路面重铺、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一家文化发展公司首先看准时机,率先进驻了泰康路210弄,没想到这竟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特色街区发展的序幕。不久,著名画家陈逸飞、摄影家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一些工艺品商店、手工作坊、艺术设计工作室也都相继来到这里。他们把旧厂房构筑成精华塔楼、绘画工作室;把库房改装成艺术作品陈列室、摄影作品展厅;也把石库门装饰成了精品坊、陶艺室、咖啡馆和餐饮店。渐渐地,一个默默无闻的里弄,艺术之风盛行,并成为了上海创业产业的发源地。1999年,著名画家黄永玉看到这里的艺术氛围,便借《史记》中对中国最早画家的历史记载,为这里取名“田子坊”,寓意此为“艺术人士集聚之地”,由此“田子坊”被公认为上海视觉创业的“硅谷”。

  独特的艺术形式首先吸引的是喜欢并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凡是久居或临时来上海的外国人,都以到过田子坊为荣,更有些人也在这里安营扎寨,用自己特有的艺术手段,做起了中国人的生意,创建之初便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单位入驻。有人比喻说,在田子坊5000平方米的旧厂房内,可能会有10个国家与地区的艺术人群来设立他们的设计室、工作室,如果这个厂区门前有10根旗杆,那上面便有可能会飘扬着10面不同国家的旗帜,就像一个小型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会场。

  走进田子坊,果然有浓郁的艺术气氛扑面而来。陈逸飞的工作室,家具、陈设、作品依旧,仿佛主人一直都没有离开;尔冬强的汉源文化中心,摄影作品琳琅满目,摄影、绘画展出不断,歌剧演唱会也是高朋满座;金选民摄影工作室里,纷繁多样的“上海记忆”照片,一天最多可以卖上上万元……自己动手的陶艺馆、路旁的古玩商店、街边的咖啡屋里,也常常有不少人在此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据了解,自2002年后,海归人士受邀到这里参与管理以来,三个弄堂“工厂”大约创造了每平方米3万元的生产价值。泰康路也由一条弄——田子坊,发展到一条街——泰康路上海艺术街,一个圈——泰康路、思南路、建国路、瑞金二路特色商圈而享誉上海、享誉全国乃至世界。这种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让这个脱胎于石库门老里弄的创业产业为上海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新景观、新效益和新生机。

  特派记者 张璐 孙惠英

  (本报上海1月5日专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