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套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成都办法

  5年来,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生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并在这次灾后重建中得到了最集中、最典型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新的突破。

  住着两层小楼、开个小型农家乐、种点食用菌、卖点猕猴桃、一年挣上个五六万元……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村民董益奎这样憧憬未来的生活。

  尽管汶川大地震令他的家园成为一片废墟,但如今统规统建的住房已拔地而起。按照当地一位村民的说法,地震让这里的经济倒退了两三年,但成都的灾后重建政策让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速了10年。

  这一切,源于成都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5年来,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生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并在这次灾后重建中得到了最集中、最典型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新的突破。

  城乡一体化的“成都办法”,首先是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和实施覆盖城乡的“全域成都”科学规划。

  城乡一体化的“成都办法”,首先是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和实施覆盖城乡的“全域成都”科学规划。即城乡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全域成都”规划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

  在这一较好基础上,成都又在灾后住房重建规划中提出了“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全域成都的科学规划。“四性”原则即:考虑长远发展,立足当地实际,突出产业支撑的发展性;结合地形地貌、民风民俗,塑造风貌特色的多样性;与当地自然环境协调,优化生态环境的相融性;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让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共享性。

  鹿坪村以及其他数百个聚居点的重建规划,都充分体现“四性”原则,描绘出一幅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

  成都把“三个集中”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方法,以此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成都把“三个集中”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方法,以此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发展。

  鹿坪村的重建规划,在充分尊重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习俗基础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集中居住,促进了当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发展,有效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和环境。

  成都推进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农村市场化改革进程。

  而“三个集中”需要城乡一体的市场基础。成都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农村市场化改革进程。这一改革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给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创新了耕地保护机制,推进了农村产权流转,夯实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为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

  面对灾后重建资金不足的制约因素,成都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推出了农村灾后住房重建的5项政策。比如,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引入社会资金参与联建,一方面解决了当前的困难,一方面兼顾长远生计,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鹿坪村的统规统建中,就通过实施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利用“增减挂钩”政策,由财政支付重建资金,完善了乡村建设。

  成都在实践中,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配置。

  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同时,政府尽到更加充分的公共责任。成都在实践中,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配置。5年来,成都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城乡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实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改善了农村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改革,加快教育、卫生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和城乡文化事业发展,推动城市公共优势资源向农村覆盖,使城乡居民得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受灾市县利用重建契机,集成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大加快了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配置的进程。以鹿坪村为例,村落里规划了畅通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医院、小学、文化活动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商业网点。

  成都的办法还在于: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体制机制保障。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方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成都经验还在于: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体制机制保障。5年来,成都深入实施了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先后对30多个部门进行了职能整合和归并,建立起统筹城乡的大部门管理体制,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清理并简化了行政审批的项目和程序,探索实施了并联审批和集中办理模式。同时,全面推行乡镇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实行“三会”开放,实施党务、政府和村(居)务公开等。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灾后重建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在很多村,催生了“议事会”“公共资源管理委员会”“耕地保护农会”等新组织。乡村自治的不断完善,让农民在参与经济发展和民主管理中当家做主,发挥了主体作用。

  这种民众的主体作用,实际上体现在城乡一体化的每个环节。城乡一体化的成都办法,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方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展远比预料的顺利,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群众普遍认同,因此有积极性,依靠“土”办法创造性地把大量“头疼”的问题在村组织层面解决了;在面临大量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困难的情况下,成都灾后重建之所以进展顺利,根本还在于坚持了这个方针,受灾群众自始至终参与了政策、规划制定和选择的全过程。

  比如,鹿坪社区的规划,就曾经因为村民反对而两易其稿。最初按照城里小区的标准集中建设4、5层高的楼房,将鹿坪村的500多户都简单“浓缩”在几幢楼房里,该种藕的种藕、该养猪的还养猪,结果被居民否决。最后,规划单位充分听村民意见,作出修改。当一幅如诗如画的规划设计图重新挂在鹿坪村村委会门前,500多户村民一致表决同意。

  在30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通过5年多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成都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城乡一体化的成都办法也在生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在2008年,又取得了两个重大进展,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二是灾后重建中体现“四性”的新农村规划。

  这意味着,成都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了新的突破性进展,成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

  本报记者 付克友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