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品少价格高成自选商场发展瓶颈
北京超级市场发展速度很快。据当年商务部门的统计,从1983年第一家自选商场开业,至1984年,北京已有41家自选商场问世,1985年底增至51家。
但这些超市的经营却好坏参半。在京华自选商场生意火爆之时,最早开办的一批蔬菜食品超市则步履维艰。
1987年3月,《市场报》报道,北京最早开办的海淀自选商场,在经历了四个春秋后,终于关闭了。当年2月16日上午,店堂内只有引进的冷柜装着些排骨、瘦肉,几个售货员在门口摆卖。其他自选商场也都不景气。
从2月初到中旬,记者陆续走访了15家自选商场,无论到哪一家,顾客都屈指可数,有时甚至见货不见人。
自选商场为何如此萧条?顾客说:“无货可选。”经理说:“顾客需要的商品弄不来,大路货满库满架,顾客又以为比外面贵。”顾客日见减少,商品长期卖不出去,等于增加库存,影响资金周转,形成恶性循环。
当时也有人认为,中国目前没有条件办好自选商场,这些商场的倒闭为他们提供了论据。
物价无疑是个重要原因。据《市场报》当时报道,以菜市口食品超市为例,该市场经营1200多个品种,加价商品占20%以上。按规定,这部分商品有加工损耗、人工费、小包装和外包装,一般加价幅度可为零售价的3%-5%,但是有些商品却超出了这个规定,有的比零售牌价高出三分之二,甚至一倍。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超市有关负责人讲,这类商品是作为议价商品进入超级市场的,批发进价就高。
而进价、加价、零售价都是由物价或批发部门规定的,零售部门没权规定。
新生超市连锁经营超常规发展
京华自选商场以规模优势成就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辉煌。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快速发展为连锁超市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连锁,发达国家超市的经营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被作为全新概念植入中国。
一时之间,全国各地兴起超市连锁风。在北京,物美、京客隆、美廉美等连锁超市相继开业,均以超常规的速度扩张发展。
面对这种快速扩张的连锁门店,京华自选商场在零售方面优势不再。1997年,商场改为综合性商业企业———万方西单商场。
与此同时,世界零售业巨头也争相抢滩中国。欧洲第一大零售商家乐福、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等先后入华,在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便利、更新消费理念的同时,也让本土的连锁超市感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本报记者刘泽宁
北京报道(感谢焦烈对此文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