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对北京夫妇给张阿公送钱送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7日09:32  海南特区报

  

一对北京夫妇给张阿公送钱送物

  一对北京夫妇给张阿公送钱送物

  反响1

  □见习记者 龙亭颖 文/图

  本报讯47号家庭张挺保老人的境遇见报后,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他们纷纷打进本报热线询问张挺保老人的具体住址,表示想去看看他、陪他聊聊天,给他送床被子过冬。昨日,从北京来海南过年的一对夫妇联系上了记者,提出想去看看张挺保老人。

  张阿公喝上了牛奶

  昨日下午,记者在市一中附近见到了李金英和丈夫,他们拎着一床新棉被、一箱牛奶和一袋方便面。“老人一个人住,挺孤单的,所以我们想去看看他,还给他送了些吃的。”为了看望张挺保老人,两人坐了近一个小时的公交车,连午觉都没睡。

  来到张挺保老人家里时,他正在午睡,看到有人来看望他,他支撑着从床上坐了起来。看到张挺保老人行动不便,李金英贴心地叮嘱记者将牛奶和吃的放到枕边,“这样他一伸手就能拿到了。”

  随后,李金英开启了一盒牛奶递给张挺保,看到他喝得津津有味,李女士欣慰地说,以后如果有空,会常去看看他。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张挺保老人的床上放着一条新毛毯。

  转交48号家庭200元

  从张挺保老人家里出来后,李金英对记者说,“你们报社这个活动办的很好,这些贫困家庭都应该得到关注和关心。”在了解到48号家庭陈琼芬生活十分困难后,刚看望完张挺保老人的李金英,又掏出了200元,让记者转交给陈琼芬一家。

  带着李金英的200元,记者又来到了48号家庭陈琼芬家中。看到记者来了,陈琼芬的母亲詹桂霞有些意外。当记者将200元转交给她时,她紧紧地握住了记者的手不松开,连声道谢。

  记者告诉詹桂霞,因为她们住的地方不太好找,李金英只得托记者将200元转交。听完这番解释后,詹桂霞立即问记者要了李金英的联系方式,并称“我要给她找电话,好好谢谢她的帮助。”

  反响2

  “新布鞋很舒服很暖和”

  □见习记者 刘江浩 通讯员 陈亮文/图

  本报讯 14号老人符玉英有73年党龄,她的故事打动了不少读者。

  继一位女士送去1000元现金外,本月5日,4位东北来的女士买了肉、营养品、大米、植物油和衣服、布鞋,驱车前往三江镇符玉英老人家中。在这些礼物中,老人最爱不释手的,是那双品牌布鞋,“穿上去很暖和,也很舒服”。她高兴地说:“想不到有这么多人来看望我”。

  4位女士都出生于50年代,对老人的革命经历饶有兴趣,讲起这些故事,老人也很高兴。老人最引以为荣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自己从事地下交通员的经历。

  自从老人的故事报道后,她68岁的独子迷上了“暖冬行动”。有时候,他是到镇上买报纸,有时候是从邻居家借来,关注每天的报道。

  走进贫困家庭 本报暖冬热线继续开通:66742110、66700110

  61号家庭

  采访主角:周海福

  年龄:54岁

  家庭住址:海口市新埠岛外坪村33号

  天气冷,身上的衣服薄

  周海福拄着一根木棍,一小步一小步挪着往前走。他告诉记者,他的眼睛天生睁不开,只能从下方的一条缝,看清脚下的路。

  周海福至今仍形单影只,没有自己的房屋。兄弟现在搬走了,就把房留给他,没有陈设的家,显得空落落的。

  曾经患过中风的周海福,后遗症已不大明显,只是走路的时候有些稍显得慢些。因为视力不好,周海福已经五六年没离开过村子,在家门口附近活动。

  ●心愿:周海福自己吃不了什么东西,只是气温有点低,身上的衣服太薄,盼望好心人送件大衣给他。

  62号家庭

  采访主角:吴学良

  年龄:75 岁

  家庭住址:海口市新埠岛亮肚村23号

  近20年没看过电视了

  吴学良是一位有40多年党龄的老人,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患有气管炎、肺水肿等。说话的时候,老人的声音不大。

  家中外屋,有一张桌子,灰白灰白,仿佛多年未用,用手擦擦才发现,上面没有灰尘。桌子已经裂了几条口,一副散架的状态。内屋唯一的家具是桌子,明显向后倾斜摇摇欲坠,全靠一堵墙顶住。床上的棉絮,就是老人的被子。吴学良和爱人有一个残疾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都比较困难。

  “年轻的时候,我还能去邻居家看电视。”老人说,后来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他就没再去其他村民家中看过电视。

  ●心愿:老人的新年愿望只有一个,“就是想要台电视,看看新闻”。他说,近20年没看过电视了。

  63号家庭

  采访主角:

  牛亚狗的妻子

  年龄:72岁

  家庭住址:海口市海甸五西路得利新村

  每天凌晨上街卖面包

  两年前的一个雨天,牛亚狗外出,不小心摔了一跤,就再也不能像从前一样行走。整日躺在床上的他,需要妻子的照顾。家中经济困难,64岁的妻子除了照顾牛亚狗,还得挣点家用。

  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妻子就得起来卖面包。“4毛进的面包就卖5毛。”牛亚狗的妻子说,自己批发面包后,就在得胜沙一带零售,每天要卖到中午12点,也只能赚个10块钱左右。

  “冷,冷,冷。”牛亚狗的妻子,如此回答“早上冷不冷”的问题。患有高血压的她,推着面包车,还被汽车撞过一次。她没让车主做全面检查,当时腿部没事,就只让让车主赔了车钱,不想过后不久,有了腿痛的毛病。

  ●心愿:老人愿望不是要衣服,她只想要点米和油。

  64号家庭

  采访主角:

  黄青云的弟媳

  年龄:36 岁

  家庭住址:海口市海甸五西路得利新村

  7口人挤在两个房间里

  患有智障的黄青云,只知道吃饭睡觉,她和父母住一起,并且患有眼疾。和父母住一起的,还有弟弟一家三口、大哥的女儿。一大家子7口人,挤在两个小单间内。

  “最近家里宽敞点,这可不是什么好事。”黄青云弟媳告诉记者,公公中风偏瘫住院,婆婆心脏也不太好。父亲没住院的时候,还可以带着黄青云出去走走。

  现在,弟媳担当了主要的照顾任务,不过他们的小家也处境困难,三口人挤一间房,夫妇做散工养孩子。

  ●心愿:“能送她两套新衣服就好了。”黄青云弟媳说,大姑子身体发胖,1米4的个头,得穿1米6左右的衣服才合身。

  65号家庭

  采访主角:

  郑育三的弟弟

  年龄:91岁

  家庭住址:海口市安置小区14栋102

  65岁弟弟照顾9旬哥哥

  孑然一身的郑育三离不开老弟的照顾,尽管弟弟年岁不低,而且腿部残疾。

  老人爱吃甜的,弟弟每天中午就给他煮清面,加上白糖。早上的时候,弟弟会给哥哥买上两块面包,晚上的时候,老人吃的少一点,一块面包。洗澡的时候,弟弟就把哥哥扶在床边坐下,慢慢给他擦擦身子。

  郑育三的弟弟有妻子,不过妻子发育不健全,只有1米3左右的身高。

  ●心愿:“家里人吃的都很简单。”郑育三弟弟说,“没有什么其它要求,送点米和油都就可以了。”

  66号家庭

  采访主角:柯*四

  年龄:75岁

  家庭住址:海口市安置小区15栋302

  精神病儿子与母亲相依为命

  一年前,丈夫离世,留下柯*四和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相依为命。家中原本还有丈夫的退休金为收入来源,去世后,母子开始完全靠低保金生活。

  虽然儿子有精神病,性格倒还开朗,一直和母亲开着玩笑,逗得母亲也连连发笑。母子俩的笑声回荡在空旷的屋内,反倒显得家中更加冷寂。

  “要不是政府照顾,早就饿死了。”儿子这样说,他的状态不错,能够坦承自己患有精神病。平日,他和母亲都是吃青菜,一起呆在家中。

  ●心愿:“随便你们买什么”,柯*四老人说。老人比较客气,当记者明确询问“吃的东西可以不”,她应了一声“好”。

  见习记者 刘江浩 文/图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