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这五年,那些温馨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04:32  海峡都市报

  这五年,那些温馨的故事……

  我省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许多农村贫困家庭不再为孩子的学费而发愁(本报记者肖春道昨日摄于福州晋安区宦溪中心小学)

  N本报记者 帅斌彬 李建芳

  【核心提示】

  天下“民生”唯大,海西五年,着力改善民生,其中不乏全国率先之举……本报撷取几个小侧面,虽然只是民生琐事,但细微见真义,润物细无声,海西百姓由此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1.“低保金,让我感到政府惦记着我们”

  “有了低保,我感觉政府时刻惦记我们,对生活也有了信心。”今年39岁的阮荣金,是福安市城阳乡的阮家坑村人。每个月的15日,他准时到乡里去领取低保金,钱虽然不多,只有两百多元,却是他们家的保命钱。

  阮家坑村,是城阳乡最贫穷、最偏僻的村庄。三年前,阮荣金的老母亲患肺癌,治疗费吞噬了阮家微薄的积蓄。

  阮家坑村主任阮华周告诉记者,2004年初,村里确定了第一批农村低保户,出现变故致贫的,都可以申请低保。阮荣金一家赶上了首班“保障列车”。

  “以前只听说城里人有低保,没想到我们农村人也有低保,每月可以固定领一笔钱,虽然不能解决母亲的治疗费用,但让我们心中有底。”阮荣金告诉记者。

  今年上半年,老母亲离世。阮荣金的担子并没有减轻,上有老父、下有儿女,老婆身体不太好,还背着好几万元的外债。阮荣金除了种庄稼,还种了两三亩茶叶,闲时外出打点零工。生活虽然艰苦,但每月两百多元的低保金,一直给他力量,让阮荣金备感珍惜和温暖。

  【故事背后】

  2004年1月8日,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时任省长卢展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承诺:从2004年1月起,在全省建立并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2007年1月,我省调高农村低保线,将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人均1200元。2008年7月,农村低保对象每月补助水平提高10元。截至2008年底,我省享受农村低保已达78万人。

  民政部盛赞我省农村低保工作,称我省作为在全国最早实施农村低保的省份,在保障水平和管理方面,为全国提供了借鉴。

  2. 路通了,闽北“困山笋”变成“早市笋”

  顺昌县岚下乡,是闽北的竹乡。在福州工作的小刘三五个月就回趟老家,以前回福州都要带些老家的特产笋干,现在,带回来的都是鲜笋。他说,以前因为交通不方便,鲜笋只能晒成笋干。现在路通了,鲜笋快速外销有了条件,好多鲜笋都卖到省外去了。

  岚下乡距县城48公里,全乡竹山面积13万亩,以前路不通,毛竹成了“困山竹”,竹笋成了“困山笋”,鲜笋只能做笋干。如今,通村水泥公路上,满载鲜笋的大卡车跑得欢快,当天挖出的岚下红泥笋,第二天就可以运到上海。

  黄墩村,距岚下乡所在地还有20公里。说起水泥路,村书记刘振裕很高兴,“自从水泥路进我们村后,来买毛竹的、买笋的,一拨走了一拨又来,毛竹随砍随卖,价钱也上去了。”他告诉记者,现在毛竹收购价提高了,冬笋收购价每斤提高5毛左右,2008年仅笋竹一项,全村的收入比路没通时增收250多万元,人均增收530元。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