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62户村民开荒30年后面临返乡困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14:00  金羊网-羊城晚报
深圳62户村民开荒30年后面临返乡困境(图)
紫金县农民居住的房屋将被拆除

  春节临近,深圳南山区西丽街道大磡村王京坑村的62户河源市紫金县农民,却即将失去生活了近30年的家园。自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到深圳开荒种地,拖家带口异地谋生的他们,已从52个劳动力繁衍到277人。去年的最后一天,他们和大磡村的租地合同到期,必须返回原籍,但他们在原籍已没田没房,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羊城晚报记者昨日获悉,紫金县政府有关部门近日将赴深圳与有关方面协商这些紫金农民的出路问题。

  建种养场种果种菜

  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特区人口高速增长,蔬菜供应压力很大。1982年上半年,深圳市政府提出:组织外地农民来深圳种菜。大磡社区紫金种养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西丽街道大磡村紫金种养场始建于1979年。1984年,经当时的深圳市南头农牧公司和河源市紫金县有关部门签订协议,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主要经营项目为“种果、种菜、种粮食、兼办畜牧业”。

  1979年至1983年,河源市紫金县的52个农民劳动力受两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指导和鼓励,来到深圳西丽街道大磡村种果、种菜。1984年,紫金县劳动服务公司与深圳市南头农牧公司签订合同,在西丽大磡村提供旱地120亩、水田140亩作为基地,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林果场”(种养场)。而紫金这些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成为种养场的家庭承包经营户。此后又于1992年、2002年两次续约,合同期至2008年12月。

  举家前来开荒种地

  丘增云的家就安在大磡村紫金种养场里,是搭建于1984年的砖土结构的小屋,他说,在此居住的紫金县的老乡们都是住这样的房子,分布在种养场周边。

  丘增云是第一批来到大磡村紫金种养场的河源农民,当初和他一起到来的一共有52名劳力,都是拖家带口举家来深,一共有100多人。

  “环境非常艰苦”。 回忆起初来深圳的情景,丘增云这样感叹。他说,当时的大磡村绝大部分是荒山,从南头到大磡村没有公交车,只能走路。而刚到大磡村的时候,根本没有房子住,100多号人只能睡在树下或者搭草篷住,而吃饭只能在田地里。

  1984年开始,农民们开始自己烧砖建房,陆续有了一个像样的家。多年来,种养场为特区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曾被《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而丘增云们也由当初的小伙子变成花甲老人,陆续有了儿子、孙子,当初的100多人已经繁衍成现在的62户人家,共277人。其中,18岁以上60岁以下劳动力220人,60岁以上老人和18岁以下未成年人57人。

  维持最低生存条件

  丘增云的农林生活在大工业背景下注定无法继续,近年来,因水源保护和征地等原因,他们的生产受到很多限制,特别是2004年后,已被多次通知拆除遣散和返回原籍。

  实际上,类似的种养场在当时深圳有多个。有的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生产企业,有的自动消失,从事种养的农民大多找到了合理的流向和归宿,现唯有紫金种养场情况特殊,成为仍未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就在元旦前几天,上级部门通知他们拆迁,并说要停水停电。

  丘增云辛酸地说,“我们举家迁来,放弃了原籍土地承包的机会,将老家的房屋或拆或卖,在这里种果、种菜、饲养家禽,将全部汗水和心血都洒在了深圳。我们的小孩在深圳出生,小孩的小孩又在深圳出生。我们没有农业补贴,要交城市增容费、暂住费、绿化费、子女上学要交借读费,在深圳的消费环境下艰难地维持着最低的生存条件。

  和紫金县农民们签合同的是大磡村王京坑小组,该组负责人杨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目前,为了让紫金200多农民过上一个祥和的春节,村里并不会停水停电。

  本报记者 欧阳四平 摄影报道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深圳 开荒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