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北的温州人”赴俄开连锁加工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15:22  世界新闻报

  东宁:“东北的温州人”赴俄开连锁加工厂

  东宁,黑龙江省最南端的边陲小城,它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隔瑚布图河彼此相望。从这里到俄罗斯远东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乌苏里斯克仅有53公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中俄边贸解禁之后,这里在多年的实践中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对俄经贸合作模式。

  开放之前的东宁,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几乎与外界隔绝。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有一个“边境居民证”,只有凭这个证件才能进入东宁。当时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个东宁人到佳木斯去走亲戚,不小心在火车上把边境居民证丢了,于是就无法回到东宁的家中。最终托人求情开介绍信,费尽了周折才顺利回到家里。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苏关系解冻,中国实施沿边口岸开放,像边境居民证这样具有深刻时代烙印的物件也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而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东宁人的生活开始因口岸而发生巨大的改变。

  国家推进沿海开放之后,1987年恢复了对原苏联的边贸业务。那时,东宁没有自己的口岸,但这并没有阻止东宁人对贸易的热情,他们借助满洲里、绥芬河等埠外口岸开展边贸。1990年5月16日,东宁口岸正式投入使用。人们突然发现,中俄边境贸易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光东宁就注册了1800多家外贸公司。从业人员达到3万多人次。当时的情景确实可以称得上全民经商、全民下海。

  在东宁,崔龙吉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是1991年辞职下海经商的,两年后他注册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吉信经济贸易公司,开展小额易货贸易。他很快便瞅准了中俄贸易互补性这一重要特征,往俄罗斯发一些服装,然后用赚来的钱购买钢材、轮胎等在中国非常紧俏的物资。

  然而,好景不长。1993年下半年,由于中俄两国政策的调整,双方市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卢布一再贬值,一些边贸企业因难以维持而纷纷倒闭。

  面对困境,崔龙吉反复思索后,果断放弃中俄易货贸易,成立了运输公司,并在境外建立了商品批发市场和果蔬市场,采取一条龙服务,在售卖商品的同时通过运输公司客户运送商品,顺利走出困境,向服务贸易转型。

  在今天黑龙江所有对俄贸易口岸中,东宁口岸的本土企业家最多。他们身上最大的特质就是敢为人先。也有很多人把他们称作“东北的温州人”。

  2002年,崔龙吉吸收南方知名制鞋企业的技术,在俄罗斯境内投资建设了13条旅游鞋生产线。利用南方的技术和俄罗斯的公共关系,出口半成品到俄罗斯进行组装及销售。这种经营理念拉动了当地的就业,带来税收,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欢迎,也为中国企业带来平稳收益,实现了中俄贸易“双赢”局面,被称为“吉信模式”。2003年,他干脆在东宁建立了与境外鞋厂配套的鞋业散件生产厂,实现境内外“跨境连锁加工”。

  这个冬天,我们的记者奔走在冰天雪地的中俄边境线上,能感受到一段曲折的历史和勃勃的生机。告别边城之际,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俄边境贸易早已告别了肩拉背扛的民贸时代,告别了潮起潮落的初级阶段,进入到了“提档升级”的快速发展时期。《世界新闻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