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扯下“长期战略投资者”面纱 外资大规模撤离中资银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9日01:32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赵志国

  1月7日,建设银行证实,美国银行当天已出售所持建设银行的H股56.2亿股,其对建行的持股比例从19.1%降至16.6%。而在一周之前,瑞士银行宣布,已向机构投资者出清了中国银行H股34亿股。随着3年禁售期满,越来越多的欧美银行纷纷摘下“长期战略投资者”的面纱,加入到抛售大军,中资银行股将面对“外资大逃亡”的挑战。

  ■减持为求自保?

  外资接连抛售中资银行股份,在时间点上有凑巧的因素,与持股解禁期到来有关。就出售的动机而言,金融风暴使得外资银行“后院起火”,出于自身流动性的需要,不得已才作出减持选择。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银行、瑞银集团及尚未减持中国银行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都“受伤不轻”,资金上变得捉襟见肘。虽然所持的中资银行股份是优质资产,且外资银行对与中资银行合资有更长远的战略考虑,但为了渡过眼前的难关,部分减持兑现成为提振业绩或套现自保动机下的无奈选择。

  ■中资银行回应:减持很正常

  针对美国银行的减持行为,建行发言人表示,美国银行出于自身财务状况等因素考虑,减持部分建行股份,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建行对此表示理解。

  与此同时,建行人士解释称,美国银行此次减持主要转让给长期机构投资者。双方一致确认美国银行减持部分股份不会影响双方的战略合作,建行将继续与美国银行在各个业务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美国银行也多次公开表示,减持少量股份不会改变其建行重要股东的地位;美国银行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充满信心,对建设银行的未来充满信心。

  而此前瑞银减持中国银行H股后,中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回应,瑞银抛售中行解禁股,是对方“出了问题”。

  ■动机揭秘:看淡中资银行前景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在外资大举撤离中资银行股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普遍对中资银行的赢利前景感到忧虑,中资银行过去几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很可能已经结束。

  瑞银认为,中资银行2008年收益令人失望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对于美国银行和瑞银这样的战略投资者来说,所担心的显然不仅仅是短期的业绩波动。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银行业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结束。

  中银国际分析师袁琳指出,中国银行业本来自身抗周期的能力就不强,政策指导下的反周期贷款扩张更减弱了银行抗周期的能力,银行业的受损程度可能高于经济实体的衰退,而复苏的时间可能晚于其他周期类行业。

  而作为首家发布业绩报告的中资银行上市公司,浦发银行业绩快报显示:2008年浦发银行净利润较2007年增长127.53%。然而,公司2008年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却环比下降23.09%。利润环比大幅下降正是由于利差的持续下降。

  然而,在全球各大经济体深受金融危机拖累之际,中国却依然是未来全球最具投资价值的地区之一。而基于对中国经济成长的信心和中国银行业基本面的信心,中国银行业仍旧是外资投资的“黄金地带”。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便笃定认为:相较于西方银行业,未来中资银行的盈利水平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因此外资不会出现集中性大规模出逃情况。

  ■下一个被抛售者或是工行?

  昨日下午,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表示,作为对该公司投资战略性评估的一部分,其正在对所持中国银行4.3%股权进行审视,但尚未决定是否出售。

  而工商银行的外资股东持股分散,每家所持股权较少,因此被减持的可能性较大。据悉,工行的战略股东包括持股4.9%的高盛和分别持有1.9%和0.4%股权的德盛安联与美国运通;其中50%股权的禁售期会在4月28日届满,其余的在10月到期。

  影响

  ■中资银行股价深幅下跌

  1月7日,受抛售影响,建设银行H股暴跌8.76%,创其历史第三大单日跌幅;同时,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均跌逾7%。A股市场亦受到波及,建行和工行均跌逾2%。

  昨日,港股和A股市场的银行股继续下跌,A股市场上,建设银行下跌近4%,股价逼近去年9月最低点。H股下跌4.43%,收报3.88港元,因受李嘉诚抛售影响,中国银行H股昨日下跌逾8%。

  ■高抛低吸 外资行大有斩获

  美国银行于1月7日向市场配售了56亿股建行H股股份,美国银行此番为折价配售,以3.92港元/股,向投资者转让了价值28.3亿美元的建行H股股份。

  相对美国银行去年以每股2.42港元的价格从汇金公司购买60亿股建行股份,美国银行此次抛售获益约11亿美元。

  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所有的外资抛售方均实现了丰盈的收益。

  ■争论

  套现源于中资银行被贱卖?

  美国银行此次套现可获得约11亿美元的盈利,此前瑞银的套现也使其获利约4亿美元,由于这些外资银行的投资成本极低,这也使得人们对于三年前中资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声再起。

  对于这种质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认为,2004年我国启动银行业改革之时,国有银行几乎都面临着破产境地,而国外的战略投资者并未表现出太大的兴趣,这使得我国银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谈判中处于劣势。

  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表示,当时境外战略投资者进入,正是中资银行处境较为糟糕的时候:刚刚剥离坏账,资本充足率很低,得到的信用评级也低。因此,引入美国银行等知名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但能吸引其注入资本金,同时也有助于中资银行在二级市场融资,并提高增发价格。

  ■最新

  交行称汇丰不会减持该行股份

  本报讯交行昨晚发布声明称,汇丰方面已多次表示,汇丰对交行的投资是长期战略性的投资,汇丰不会减持交行股份。

  2004年8月,交通银行率先引入汇丰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根据两行签订的协议,汇丰持有交行股份已于2008年8月18日锁定期满。

  ■短评

  外资减持的两点启示

  把目光回溯到三年前。

  在堪称中国商业银行“上市年”的2005年中,国外金融资本入股中资银行的行动被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

  作为2005年国内银行在香港上市的“第一股”———交通银行IPO(首次公开发行)时的完美演绎至今仍被投资者传为美谈:认购率高达205倍,成为自2004年3月中芯国际18亿美元IPO以来投资者反应最为热烈的一次。交通银行的精彩故事在中国建设银行身上得到了复制。

  市场人士将交行与建行的火暴行情不约而同地归结于他们背后的外资股东———诸如汇丰银行、淡马锡等的品牌效应成就了投资者的未来信心。

  然而,外资金融纷纷下注中资银行且愈渐猛烈的势头招来了国内不少人士怀疑的目光。一个既成的事实是,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行约用15%左右的股权换来了55亿美元,中行用22%的股权换来67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因此,从被入股的银行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控制力来看,这样的结果未免太便宜了。而这也使得当下外资银行胜利大逃亡又增添了一些欲语还休的味道,外资的自保与自利性给我们又上了生动的一课,这也算是启示之一。

  启示之二是对于A股的。外资套现的本质与“大小非”无异,而大小非解禁的压力同样正是A股市场难以承受的。

  目前大小非之所以被称为是“纸老虎”,究其原因就在于有些人认为随着股价的下跌,A股市场的估值已经偏低,大小非失去了减持的动力。当然,与6000点,5000点,4000点,3000点时的股价相比,按目前的市场价格减持套现,大小非确实要少赚不少钱。但大小非由于成本低廉,即便是按现价减持,大小非一样可以获得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断言大小非就没有了减持的冲动呢?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国际投资者的瑞银与美国银行无疑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这里还存在着一个A股市场的估值问题。近来A股市场之所以敢于炒作解禁股,就在于某些人认为A股市场的估值已低,市盈率在15倍~18倍。用股权分置时的眼光来看,这个估值确实有些低估了。但如果用全流通的眼光来看,用世界上成熟股市的标准来看,这样的市盈率并未低估。在国外成熟的股市里,市盈率在10倍左右都是很正常的。实际上,瑞银减持中行H股的市盈率仅仅只在6倍左右。美国银行减持建行H股的市盈率也只有8倍左右。可见,在一个成熟的股市,成熟的投资者眼里,15~18倍市盈率的股票并没有低估。因此,目前A股市场以股票价格低估为由来炒作解禁股是站不住脚的,投资者还是保持一定的警惕性才好。

  (小丁)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