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超越灾难,我们在寒冬里感受温暖

  ——铭记2008·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本报记者 张宏平

  元旦前夕,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最后一名被埋获救者马元江重回工作岗位;在绵阳,20名地震伤员接受免费治疗后康复出院……伴随着5000多名地震伤员的康复,灾后美好新家园建设步入新一年。

  在完成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过渡安置后,一道大考横亘眼前: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这是灾区人民的迫切愿望,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重托。

  灾后四川深知,“自强、自立、自救,坚定、坚强、坚韧”,自己动手重建家园,是四川人应有的境界;灾后的四川人民也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情,不能替代自己的责任。

  两条标语见证奇迹——“加快”的态势更鲜明,信心更振奋

  2008年,我们无法轻易挥别,因为每一段来路都如此艰辛,每一个足迹都如此坚定而有力。

  入冬,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肢残的石光武里外忙活着。地震中,他家的两层楼砖房损毁严重,乐观的夫妻俩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建起新家开起了小卖部。他家不远的农房上,挂出两条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两条质朴的标语,清晰勾勒出废墟上川人的不屈身影,喊出重灾之下川人的心声。

  两条标语实质上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抗震救灾工作全面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的关键时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强调,要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要统筹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他深情地说,“安民是首要任务,第一位的工作是安居,让受灾群众安定下来,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

  2008年9月4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号召,要喊响 “两条标语”,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大力宣传和发扬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家园的良好精神作风,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灾后被反复强调的 “两个加快”,指向更加鲜明,让正在爬坡破难的四川厘清了思路,信心百倍地迈入更加艰巨的恢复重建阶段。

  几个月来,无论是政府规划的安置点,还是农房重建中闪烁的“草根智慧”,都无一例外指向同一愿景: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萧瑟的“冬天”里,成都市农村住房重建的“春天”如期而至。去年12月10日,崇州市街子镇双河社区10组的童世忠一家4代人,兴高采烈地搬进新房。春节前,这个社区还有40户受灾群众迁入新居。进度表显示,成都市提前20天实现“极重灾区、重灾区2008年底前重建量要达到60%”的预定目标。

  2008年底,“重建分两步走,8度设防”的汶川新城规划 “浮出水面”。新年前后,北川县城异地重建规划敲定,青川重建规划也在紧张进行……在被灾难肆虐过的土地上,处处涌动着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热潮。2009年全省受灾农户全部住进新居的梦想,已经清晰可触。

  重灾区“重生”,标记着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速推进。“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强音,在四川大地形成强大共鸣。

  在灾后重建的“第一课堂”——“加快”的重点更突出,路径更明晰

  灾后重建,绝非把垮掉的墙壁扶起来就行,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重建既是巨大挑战,又蕴涵优化提升、加快发展的新机遇。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一条清晰路径,在四川大地化为波澜壮阔的实践。

  2008年6月20日,在厂区被严重损毁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汉旺基地,8台工业汽轮机从东汽汉旺基地发往辽宁、河南等地电厂。这是东汽汉旺生产基地在震后生产出的第一批产品。

  早在5月20日,还未擦干眼泪、正在紧张抢险救援的东汽人,就与杭州一家设计院成立了重建联合工作组,开始了选址、规划、以及可行性研究工作。东汽人提出,“要建设更加先进、更加安全、更可持续发展新东汽”。新生产基地建设要体现“新机制、新结构、新水平,要把东汽基地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企业”。

  2008年7月19日,一本倾注了无数人心血智慧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系列专项规划在省委常委会议上原则通过。在编制恢复重建规划时,把保障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点,把解决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问题放在首位,力求让受灾群众通过重建实现安居、安定、安全、安稳、安宁。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供水、供电等先导型基础设施项目首批启动,总投资近400亿元。

  2008年8月21日,彭州磁峰镇小石村村民议事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议事委员加上村民代表和旁听群众,六七十人热热闹闹挤了一屋,议的是全村1400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建新房。各地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也纷纷与群众对话,所热议的,也是灾后民生问题。发挥群众在灾后重建的主体作用,尊重民愿、体现民意、集中民智,是灾区走向新生的不竭动力。

  家园重建,离不开重大项目支撑。成都市所有农村安置点的重建规划上,注明了一个细节:每个安置点规划一个主打产业。成都平均每天近10亿元的投资项目签约落户。绵阳开工各类重建项目达2000多个,拉动投资超过千亿元。轻灾区乐山、泸州等地,加快发展的鼓点正酣。去年12月18日,泸州“有史以来最大的集中投资项目”、总投资58亿元的4大重点工业项目挥动“第一锹土”。

  家园重建,离不开文化和精神家园的重构。将投入78亿多元的灾后文化恢复重建工作已全面展开,3年内,全省还将修建426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

  家园重建,离不开为受灾群众创造就业发展机会。震后不到1个月,灾区已有400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恢复生产,为安置工作和恢复重建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恢复重建步伐,提前完成恢复重建任务”——2008年底,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重建时间表,由三年提前到两年:两年时间完成全省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的80%,比原计划加快10个百分点。新一年灾后重建的布局中,突出城乡住房重建、公共设施重建、基础设施重建、重大产业重建 “四个优先”。

  千辆军车的深情——“加快”的保障更充分,支持更有力

  从去年12月22日开始,成都军区千辆军车满载红砖紧急驰援灾区,沿途,群众纷纷列队欢迎:“恩人回来了!”

  在地震发生后的每一个关键点上,人民子弟兵的出现,总是给灾区带来新的希望。这次,人民子弟兵在灾后重建建材紧缺最关键的时候,为灾区群众送去数以亿计的红砖等急需建材。滚滚的军车长龙,成为灾区又一道感人肺腑的景象。

  2008年8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之后,有关支持灾后重建政策措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等一个接一个“出炉”。

  18省市的援建步伐,与严寒赛跑,而速度更快。北京市抛出133个三年智力援助项目,首批20名援什干部、12名农房建设技术人员、两期212人的医疗卫生队活跃什邡城乡。不久前,江苏与绵竹再次签订两项协议:新增5200万元过冬保障资金,并先期拨付2.2亿元农房重建贷款担保资金。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 “双百攻坚战”冲锋号吹响:年内100个项目不落地,不回家过年!在都江堰市,上海援建者创造了20多天开工建设11个援建项目的“上海速度”。

  从中央到各部委、各对口支援省市,从金融机构到民间团体,四川,承载着前所未有的瞩目与希翼。

  与此同时,四川为保障灾后美好新家园建设展开一系列密集动作。在省级财政已完成的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支出中,保障民生需求支出占据大头。而早在2008年11月初,根据省政府要求,省财政厅已开始着手编列2009年民生工程的资金、项目实施安排。启动三类重建项目贷款申报贴息、重灾区重建贷款可申报财政贴息资金、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政策、10项措施提高灾区住房重建供应保障能力、27条政策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

  隆冬的灾区,寒意日浓,但人们已深深地感到了春天的温暖!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