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年首张试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9日08:10  南方日报

  就业,是2009年的民生考题。对学生而言,则最起码是道心理测试题。新年第7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此前,有媒体报道,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借校庆或者干脆直接到企业“求爷爷、告奶奶”地推销自己的应届生。于是,有毕业生感叹:“连平日难得一见的领导都急了,我还能不掉价吗?”有人惊呼:“2009年,流年不利!”有人戏谑:“再严峻的形势也能通过关系搞掂。”

  说回东莞,政府和银行频频向企业“送秋波”,10亿元融资支持、2000亿元银行授信,甚至还传闻东莞大半民间资本未动。有人说,东莞人都是低调的,做事风格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哲理。那么东莞的应届毕业生们,不管你是高调的还是低调的,下面请先接题。

  [心理承受题]

  你接受零薪酬就业吗?

  [新闻]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在求职中打出了“不要报酬,只要三个月试用期”的牌子,个别地方出现了应届毕业生“零薪酬”行为。毕业生们能零薪酬而承受高昂房租?难上加难。恐怕打出这个口号者往后还得打落牙齿吞回肚。

  有些企业对零薪酬求职者也并不领情。一知名企业质疑打出此口号的大学生是否自信。在企业眼里,贵是有道理的。此外,零薪酬不是摆明违反《劳动合同法》吗?东莞新科电磁厂人力资源部的HR就说,该公司一向遵守《劳动合同法》,公司对员工童叟不欺。

  零薪酬就业口号也是对政府心理防线的考验,难道企业生存也到了零利润的地步?2008年东莞市政府承诺十件实事里,就有保证完成全市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3.2万个这一条。城市发展与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承的。

  [学生]

  在今年就业形势普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有学生举出零薪酬就业的旗号是情有可原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教育频道,对682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33.9%的人可以理解零薪酬就业人群;33.8%的人认为零薪酬不正常,求职心态有问题;仅有8.9%的人表示自己可以接受零薪酬就业。

  东莞理工学院学生小林的回答则很强势:“我认为零新酬就业是毕业生自我贬低价值及缺乏自信的做法。我印象很深的一副对联说,‘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生生不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就业状况虽然是这样的严峻,我依然乐观。只要我们自己把本领锻炼好掌握了一技之长,金子到哪里都是发光的。”

  对零薪酬就业持赞同意见的学生也不少:“如果那个职业是我梦寐以求的,就算零薪酬我也接受。”持赞同意见的学生大都希望到心水的企业义务打杂,既学习了经验和技术,也找到就业的敲门砖。

  有折衷想法的学生认为自己零薪酬不能超过两个月,毕竟生活压力很大。

  [支招]

  东莞城市学院就业办主任江小卫说,许多学生和企业对零薪酬就业容易望文生义,以为喊出这个口号的人是语不惊人誓不休。其实这个口号可以理解为一种就业策略。当竞争激烈时,暂时选择零薪酬有一定的优势,接着再把自己的潜力显露出来。但是江小卫也对零薪酬策略表示担忧。他认为运用这种较为极端的策略必须切入准确、运用得当,否则沦为对未来的盲目和自讨没趣。

  [心理落差题]

  你愿意去卖猪肉吗?

  [新闻]

  不就是卖个猪肉嘛,在中国都能成为新闻?说这话的人肯定是市场上卖肉的。大学生卖猪肉,什么时候不再成为新闻?提这个疑问的不是教育工作者,就是社会学家。

  最近一则“1300名硕士竞聘30个卖猪肉岗位”的新闻,引爆了大学生的种种情绪,有网络打出黑字重磅大标题“大学生争先恐后卖猪肉”。

  事实上,这个吸引了众多高学历人才的卖猪肉岗位并不一般。这家食品公司不仅向应聘者开出高达8万元至10万元的年薪,还承诺提供“较为广阔的升职空间和再教育机会,入职后的培养方向是区域经理、省级经理等中高层职位”。

  “美国‘大萧条’的时候,麻省理工的毕业生能找个开电梯的工作就很满意了。”一名身在美国的网友说,“什么时候大家不对此大惊小怪了,就说明我们这个社会进步了。”他的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我们没那么大心理落差了,社会就业观念也就转变了。这也算是这场金融风暴的意外收获吧。

  [学生]

  据媒体报道,去年3名安徽省大学生在浙江省温岭市超市做起卖肉的生意。温岭当地媒体问:“大老远跑到温岭来找工作,却找到了一份卖猪肉的工作,心里能接受吗?”其中一名学生刘校平说:“刚开始有点接受不了,但很快就想通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从最基层做起。”另一名学生姜坤说:“头几天有点别扭,现在适应了,师傅还常夸我学得快。”

  反对卖猪肉者当中,有人抨击起了教育制度,称高校培养人才方式导致大学生不具备竞争价值。东莞理工学院的一名女生毫不犹豫地答道:“如果年薪有10万,当然会去卖猪肉啦。何况卖猪肉也是一种职业,职业不分贵贱。”随后,她又补充说:“如果通过卖猪肉能够获得足够的基层工作经验,对升职有所帮助,我是会去的。我相信卖猪肉只是人生这个大阶段的一个小阶段而已,以后的舞台是广阔的。”

  在广州摇铁罐子卖奶茶的人中,有部分就是大专生。小高是广州本地人,在大卡司当了快一年的营业员。他说自己在大卡司摇铁罐子卖奶茶,看重的是大卡司的连锁前景。他在了解技术和行情后,将来也能开一间类似的饮食店。记者在他的介绍下,去了广州中山七路附近的几家酒吧和冷饮店。老板有些是大学生,前来消费的顾客90%以上是学生。小高说经常跟同龄老板交流经验,认为广州的冷饮业大有出路,而且希望能培养部分顾客形成新的消费格调。

  [支招]

  江小卫认为,学生应该扩宽就业思路,敢于尝试,做别人不做的活。东莞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办副主任魏东初举了一个例子:几年前,理工学院有个学生毕业在家待业,在自家人开的士多店里打杂,后来通过自学考上了研究生,最后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魏东初认为,从低端做起,更能使人端正就业心态,认识自身的优缺点。

  [心理痉挛题]

  你考了多少证?

  [新闻]

  考证是大学里最无奈又最充满捷径感的“课外活动”。网络上有不同版本的英语四、六级考证恶搞电影,像《功夫》版、《色·戒》版英语四六级考试。考与不考,就业压力说了算。

  进入各大高校的BBS,考证板块的点击率一直名列前茅,学子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这学期报什么班”。在一些高校图书馆,各类证书考试参考资料的外借率达到70%。自修室里不是学外语的就是学计算机的,高校周围书店里热卖培训考证参考书。不管是本专业还是跨专业,几乎都修过“考证专业”……

  专家无关痛痒地说,考证不是通行证,学生不可盲目跟风。培训机构乐得托福雅思报关会计司法导游口译公务员大小培训一把抓。一鸟在手,胜于万鸟在林。越想心理越痉挛吧?

  [学生]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篇“北航史上最牛女生”的网文。去年12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临时决定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看一看学生。网上流传的图片中,一位女生背对着总理埋头读书,一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样子。应景的网友戏称:“多么务实的孩子,领导来就来吧。我学习我的没有错,以后就业还得靠自己。”更有网友戏谑最牛女生正在看考证书籍,无暇旁顾其他。

  东莞理工学院的小林说,他绝对不会只学习而不考证。但是如果奔命于考证,那就没有意义了。阿涛学的是机械专业,他说找工成功就是证书帮了忙。他去应聘日资企业柯尼卡美能达,手头上有机械图画证书,有四六级证书,符合美能达初试标准。

  [支招]

  东莞中心人才市场郝荣说,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录用新人的标准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考证热,很多企业招大学生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看其持有什么证。这也是企业在评判大学生水平时没办法的办法。江小卫说,对某些学生来说,考证还能起到效用。考证前做高强度的学习,知识在短时间内积累起来,自学能力也得到改善,对某些比较迷茫的学生来说这样做何乐不为呢?

  [心理缓冲题]

  国务院在关怀我们呢!

  [新闻]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1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会议研究确定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

  会议还指出,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学生]

  去基层工作意味着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并且把青春都贡献给它?现在许多年轻人宁可啃老,宁可校漂,也不下基层。但是,在许多行业里,到基层去却是相当明智的选择。像做销售的、当领导的、搞调研的,基层就是广阔飞翔的天地。东莞理工学院机械专业的小梁说,10年后,欠发达地区也会发达,下基层说不定能捞第一桶金。

  目前,东莞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没有具体的政策出台。不过,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仍感觉东莞是自主创业的热土。阿芬是理工学院广电新闻专业学生,尽管自称对企业用人标准无甚了解,她信心仍然很足:“只要愿意,大学生在东莞找到一份月薪2500元的工作应该不是问题。”她很喜欢东莞这座城市,认为东莞充满朝气和机遇。“这里环境比较宽松,可供选择的职业也比较多。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这里还是创业的热土。”

  [支招]

  江小卫说,下基层,应该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国家在政策导向方面做得还不够,很多政策落实起来存在问题。比如下基层服务3年能回来考研,东莞这边的具体方案还没有出台。魏东初也认为,应届大学生以为想下基层就能下基层,其实许多学生下基层的准备不足。江小卫说,即使是有志于下基层做工作的学生,平时也要认真了解基层生活,因为社会现实与大城市里的象牙塔不一样。

  本版撰文马喜生王雄伟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苏仕日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