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网呼和浩特1月8日电(记者贺勇、韩雄亮)1月8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在呼和浩特隆重开幕。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506名人民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及列席会议的同志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自治区党委书记、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储波主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代主席巴特尔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巴特尔首先对内蒙古自治区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进行了回顾。 巴特尔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
2008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初步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完成7600亿元以上,增长17.5%;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107.3亿元,增长3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480元和4650元,均实际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城镇登记失业率4.1%;节能减排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指标。
关于今后五年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2009年的工作,巴特尔说,今年是全区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隐患明显增加,外部经济环境异常严峻,可能面临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复杂困难的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既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防止由于估计不足和准备不够而陷入被动;又要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应当看到: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农牧业、社会事业、民生工作的投入,有利于内蒙古强化薄弱环节,提高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随着一批重大建设工程的启动,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逐步扩大,为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国内外企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有利于自治区承接先进生产力转移;市场约束加剧,必须苦练内功,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造了新的契机。总之,我们坚信:挑战蕴含机遇,困难激发潜能,压力催生动力。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要求,坚定信心、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就一定能够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今后五年里,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继续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蒙古。
近年来,自治区政府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实施民生工程,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拥护。2009年尽管财政增收难度加大,但自治区用于民生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加,着力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实施“十项民生工程”。自治区本级财政为此将新增投入18亿元。“十件实事”是:城镇居民低保标准人均每月提高30元,保障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农村牧区低保标准人均每月提高15元,在此基础上对牧民低保补助水平再适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标准提高10%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际参保人数达到380万人以上;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按常住人口计算力争达到95%以上,适当提高参合农牧民的住院报销比例,适当提高牧民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安排资金3.4亿元,对困难家庭大中专学生进行资助;安排农牧业保险补贴资金6.6亿元,惠及200多万农牧户;解决1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比例力争达到40%以上;取消地方制定的收费项目108项,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1.6亿元。此外,在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扶贫开发、教育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组织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推动民生工作由应急解难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