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本市将建气象灾情收集网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0日08:45  新闻晨报

  □记者 葛志浩

  晨报讯 一场局部地区的雷阵雨,让家住宝山的市民猝不及防,但在徐汇区,人们却依然与阳光相伴;同样经历了一场倾盆暴雨,以老式住宅为主的居民区水淹成灾,近几年新建成的社区却安然无恙……在上海,由于区域特点各异,不同人对天气感受截然不同。不过,记者在昨天上午气象局公布的2009年6件实事中获悉,本市正打算建设一张气象灾情收集网络,通过各区的气象信息员协力配合,今后人们将能得到更为准确、有效的气象服务。

  汛期过后,申城进入雷暴频繁时期。夏季的某个午后,一场极小范围的冰雹忽然降临到本市的东北角。而长宁、普陀以及徐汇等区内却滴雨未见。正当人们感到困惑时,来自杨浦区气象信息员及时将当地冰雹来袭情况向气象部门作出反馈。经核实,气象部门在第一时间出动专家以及气象灾害监测车,在现场为政府防灾部门提供翔实的现场天气变化信息,从而将冰雹灾害的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

  这就是未来本市建成气象灾害收集网络之后,可能出现的一幕。据了解,申城建筑繁多、区域之间特点各异,这使得较小范围的突发性气象灾害频繁出现。要防范这些意外天变,仅仅依赖于固定的气象观测仪器显然不够。因此,市气象部门2009年将尝试借助本市的网格化管理功能,在不同区域设置一定数量气象信息员和气象志愿者。作为移动的观测者,他们一旦发现有气象灾情,就会在第一时间向气象部门反馈。“建设灾情收集网络是第一步,今后我们还将依靠那些收集来的灾情信息,为本市绘制一张大雾、雷击等气象灾害分类风险等级地图。”昨天傍晚,上海市气象局业务处处长吴峻石告诉记者,本市是一个新旧建筑同时存在的特大型城市,不同地区的防灾能力均不同,风险等级地图的绘制有利于政府部门在遇到不同气象灾害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程度的措施,既达到良好的抗灾效果,又不会浪费人力物力。

  吴峻石说,目前,无论气象灾情收集网络还是气象灾害分类风险等级地图,都已在落实之中,初步预计2010年世博会前将有一个比较成形的结果。

  据悉,除此之外,2009年气象局6件实事还包括建立市民广泛参与的互动式气象服务机制;建立首支气象防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巡演、巡讲队伍;通过国际合作,提高暴雨、大风、大雾等对市民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能力,力争将气象灾害对市民生活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建立覆盖全市现有地铁线路和公益性电子显示屏的气象灾害信息发布显示系统,提高气象信息覆盖率。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