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甲”医院进社区“片医”成了香饽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1日04:55  哈尔滨日报

  文/本报记者赵琳张巍摄影/本报记者陈南

  黑龙江省首家三甲医院承办的六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社区居民刘大娘只花了16元就做了个B超,而几个月前她在三甲医院做同样的检查却花了40元。刘大娘说:“以后下楼就能看病了,真方便!”今后居民就能在社区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服务了。虽然价格便宜,但享受到的却是大医院的设备和专家问诊。与刘大娘一样,在六顺社区医院正式开诊的近四个月时间里,该社区内及周边的近6万余名居民在这里享受到了真正的“实惠”。“三甲”医院办社区医院,社区居民享受到了大医院的诊疗服务,一种模式的“破冰”给哈尔滨市众多大医院、社区医院提供了好的思路,是大医院医疗向社区延伸,保证患者“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一次有益的尝试。服务热情、环境整洁、价格实惠、“三甲”医院的医护班底记者走进社区医院,感受亲切就诊

  在哈尔滨市香坊区六顺社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病就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什么大家愿意去社区医院而不去大医院呢?记者以社区居民的身份来到六顺社区卫生中心,体验黑龙江省第一家由政府投入、三甲医院承办的社区医院的软硬件。

  服务热情、亲切问诊、咨询免费

  记者走进位于香坊区三辅街的六顺社区医院,迎面就是一个导诊台,导诊员见有人来,忙起身询问有什么需要帮助。记者称给孩子看病,但没带孩子来,只是想咨询一下该用什么药。导诊员明确地为记者指着儿保诊室的方向位置。在儿保诊室医生详细地解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并热情地告诉记者如何防范孩子疾病的发生。

  记者又回到导诊台询问:“腰痛看什么科?”导诊员领记者来到康复科,一个老大夫让记者趴在床上做检查。因为记者的个子较高,趴下时头离墙很近,老大夫一直用手挡在记者的头前,让记者感到非常亲切。有两个大夫一起为记者诊病,态度非常好,详细为记者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腰痛、该如何进行治疗。如果需要更确切的诊断需要拍片子,但社区医院没有这个设备,需要到大医院进一步做检查,如果需要他们可以出具转诊证明。在社区医院就诊,最大的感受就是医护人员态度很好,乐于解答患者提问。

  小屋变大走廊,社区医院“鸟枪换炮”

  记者在顺社区医院看到,一条长长的走廊,两侧设有全科、口腔、中医、康复、急诊抢救、点滴室、预防保健、B超、心电、药局等17个科室。医院简洁、干净,指示明确。点滴室内有10多个舒适的沙发椅,有四五个老人正在打点滴,不时有护士到点滴室询问老人的情况。整个医院干净整洁,化验室、B超室里都是新进的与三甲医院一样的设备。正在打点滴的张大爷说:“原来的社区医院只有一间小平房,条件简陋,医护都是从社会聘的,居民不太想信他们的水平,也就是去打个针,看病都上大医院。现在社区医院条件好了,医生也是省医院的专职医生,看病不用排队,居民看病方便多了。”

  据了解,六顺社区医院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主要面向辖区内8个居民委及周边的近6万余名居民进行医疗服务。六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于省医院,与省医院可以进行会诊、双向转诊,所有科室的医生、护士都来自省医院,让患者用社区医院的价格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

  居民都有健康档案

  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级卫生部门都在反复强调,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应该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让社区医院随时掌握居民的身体情况,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但由于此项工作繁重,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社区医院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并不很多,多数都正在进行之中。

  据中心梁娥主任介绍,六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还开设了有特色的卫生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将辖区内居民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情况统计归档,指导居民们防病治病。

  就诊费用是大医院的八折

  记者在该社区医院了解到,做血常规费用是12元,而省医院是22元,价格相差近一倍;B超16元是省医院价格的八折;在社区医院免挂号费,而在大医院挂专家号需要25元。记者感受到在社区医院就诊,流程不复杂,因为挂号、交费、化验、药房等办事窗口都相隔不远,所以显得尤其方便。

  社区收费大医院水平

  记者看到,社区医院里医护人员的胸签上都有正规的职称,和大医院里医护的胸签是一样的。据承办六顺社区医院的省医院院长助理郝建潮介绍,为了承办六顺社区医院,医院已经投入近400万元资金,从建筑面积、科室设定、设备引进等多方面进行提挡升级。省医院承办六顺社区医院后,社区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省医院的在职和退休返聘人员,并将与总院的医生进行定期的轮岗。从而保证社区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让居民享受到社区医院的收费水平,三甲医院的医疗水平。但毕竟社区医院的条件有限,对于一些疑难杂病还无法治疗。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医院会把这类病人送到上级医院,去那里接受全方面的治疗。

  省医院承办六顺社区医院后,社区医院的就诊率有了明显提高。原来居民看病很少到社区医院,社区医院充其量是一个打针的地方,现在有了大医院做“靠山”,居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度有了明显提高,社区医院的就诊率有了明显提高。担心医生技术“不过硬”,大多居民不进社区医院门哈尔滨市社区医院首诊率不到三成

  虽然省医院承办的六顺社区医院已经得到附近居民的认可,但是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体上就诊率并不高。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仍呈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境遇:大医院门庭若市,哈市“三甲”医院中每天的门诊量在4000人以上,而部分社区医院一天的门诊量不足20人,患者之所以会“舍近求远,舍小求大”,跑到大医院看个小感冒,关键是对社区卫生中心的不信任、不放心。

  据市统计部门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哈尔滨市社区医院的首诊率为24.6%。对于“没有在社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医疗项目的原因”,26.1%的被调查者选择无法提供所需医疗项目,20.8%认为对医术不放心,13.5%认为医疗条件差。虽然九成以上居民均可在30分钟内到达最近的医疗点,百姓对社区卫生院医术和医疗条件的担心仍然是社区首诊率能否提高的关键之处。

  今年63岁的赵某家住闽江小区,常年患有慢性疾病,去年她出院回家后,家人便建议赵某去附近的社区医院进行继续治疗,赵某想反正都是治病,便到社区医院进行咨询,可为其治疗的医生几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治疗设施及人员的素质很让赵某担心,赵某便放弃了在社区进行恢复性治疗,去大医院继续治疗。市民陈刚说:“有病先到社区医院,自然是最好,离家近,人还少,但得保证给我们把病看明白了。现在热推社区医院首诊制,方向是好的。大医院看病的难处不用说了,头疼脑热的也要小半天时间。在社区医院,我们不仅可以少花时间,药费也多少比大医院便宜一些,但多少感觉医疗水平有差距。如果要我们到社区医院首诊,必须有能信得过的医生,同时还要有好环境。如果单靠降低药费,显然不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记者了解到,目前常见病和突发病已成为社区医院的医疗重点,健康咨询、家庭病床等服务项目也逐渐得到居民的认可,但从统计结果看,仍有六成居民对社区医院医术和医疗条件感到“不放心”。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的细化等问题,都直接牵动着百姓前往看病的脚步。由于现在哈尔滨市部分社区卫生机构在技术和设备上相对较弱,导致多数市民仍习惯到大医院和专科医院看病,大医院医疗秩序拥挤等状况未能改善,同时社区卫生机构使用率仍显不足。大医院社区里挖“病源”

  尽管市民对于身边的社区医院还不很信任,“大病进医院,小病上社区”的模式还未正成形成,但是哈尔滨市一些大医院已经开始筹备进驻社区。据一家三甲医院的院长介绍,大医院进社区后,主要是加强社区医院在预防上的作用,并非原来社区医院只等着病人来看病,大医院进社区实际上是到社区里挖“病源”。并要通过给老百姓建立健康档案,就能充分掌握居民的身体状况,然后我们再针对具体情况,给予一条龙式的服务。医院进社区,可以有效地引导居民社区首诊,分流大医院的患者。除了专家坐诊社区、医疗价格优惠之外,医院还为社区与医院的双向转诊做好了充分铺垫,如需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入医院,享受优先就诊和检查。黑龙江省社区卫生专家认为,由公立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迅速弥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力量的不足,北京、广州等地都采用了这一方式。

  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有益的尝试,但不能重医疗轻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具备“六位一体”的职能,医疗只是一方面,更多的力量应该投入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记者在六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在该中心不但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还设立了常见病居民健康档案,凡是在该社区居住的居民均列入了普查的对象,对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居民中心都将对其进行跟踪式的健康普查。该社区零至6岁的儿童的健康情况也都有跟踪记录。居民健康档案就是对社区居民“病源”的第一手资料。

  39家大医院与82个社区卫生机构结“对子”

  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4个。其中,已有58.06%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据市卫生局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达120万人次,社区医务人员出诊服务达7万余人次,建立家庭病床近3万张。2008年,哈尔滨市新完成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新建或改扩建,装备71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哈尔滨市充分利用哈医大二院全科医学临床教学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展了社区卫生人员全科医学系统培训,已有450名社区卫生人员参加培训。前不久,省卫生厅确定哈尔滨市道里区共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道外区化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岗区大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香坊区安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松北区松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框架初步形成。除六顺社区医院外,哈尔滨市已有多家大医院正在筹建承办社区医院。

  记者从市卫生局了解到,按照规划,哈尔滨市还将继续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新建、改扩建和部分维修的任务。目前,全市39所公立医院已经与82个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对口支援的“对子”,全市已经开始正式实行双向转诊制,疑、难、重患可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诊疗,老年护理、康复期的病人可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最终将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社区医疗,大医院的“前置”门诊部

  据省卫生厅有关人士介绍,黑龙江省出台的《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服务配套联动综合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旨在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和分级医疗制度,促进居民因病施治、合理就医,使城市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记者从市卫生局了解到,哈尔滨市目前正研究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大型公立医院利用医疗资源优势辐射社区,使目前分配不尽合理的医疗资源能够得到重新整合。

  哈尔滨市目前有9家三级甲等医院,而全市乃至全省医疗专家也多集中在这些医院。如果这些医院都能将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医院管理,引导居民小病不出社区,使社区医院成为医院“前置”的门诊部,让三级医院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优势更好地向社区医院辐射。社区医院成为大医院到居民区内的“连锁店”,患者看病不需要到大医院,不再受大医院人满为患之苦,在家门口就能挂到专家号,切实方便了居民就诊。

  记者了解到,按照卫生部要求,到201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实行社区首诊制,患者有病必须先到社区,社区医生解决不了的再转往大医院。按照相关要求,今后哈尔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须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制度,将坚持患者自愿和病情需要的原则,在上下级医疗机构间开设一条转诊就医的绿色通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接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及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不能确诊的疑难、危重及急慢性传染病例等符合上转条件的病例,在征得本人同意的基础上,实行向协议医院转诊。上级协议医院对病情稳定、需要康复治疗,以及所接诊的一般常见、多发病病人等符合下转条件的,实行向社区转诊。在医保配套措施上,卫生部门要求,按照医疗机构分级设立住院和门诊报销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对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要降低标准。参保居民确需转入上一级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的,由首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具转诊证明,无转诊证明者费用自理,急诊不受上述限制。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