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老邻居……你们现在还好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1日04:57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马晓雪

  刚刚送走的2008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年”,奥运盛事、神七发射、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富强发展让今年的春节更增添了浓浓的喜庆和满满的憧憬。“每逢佳节倍思亲”,置身祥和、美好的节日气氛之中,那些珍藏在心底的温暖往事和亲切面容一股脑涌上了心头。一起买糖吃的小伙伴,一起在部队包饺子的老战友,一起放鞭炮的老邻居……这些与自己共同成长、共同经历时代变迁的同行者、见证者们,你们现在还好吗?

  春节前温馨寻人信息猛增

  从去年年底开始,“寻人”这个词在网上出现的格外频繁。点击率原本并不高的各类“寻人”网站,急速升温,成了大家点击的热点。

  “原道外南马路的陈玉、陈冰姐妹,我是你们的同学刘庆,与你们分别30年了,请看到信息与我联系。”这是某寻人网站内最新的寻人公告。紧随其后的是13条寻找老同学、老朋友的寻人信息,这些信息循环滚动、不断更新,成了该网站目前最醒目的内容。

  记者发现,目前的寻人网站中大概有两种“寻找”方式:一种是通过发布自己写好的寻人帖子,留下联系办法。另一种则是将你要寻找的人的资料输入相应的项目,提交后等待结果。据某寻人网站负责人介绍:以往到网站来寻求帮助的都是寻找失散的亲人,但从去年12月初开始,来寻找老同学、老战友、老同事、老邻居的越来越多。最多时,我们一天收到这类信息40多条,是以往的四五倍。

  和网上温馨寻人热一样,报纸上寻找老同学、老朋友的广告也大量增加。在一些发布个人信息的版面,“寻亲找友”的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版面。40年前的老同学、10年前的老战友、50年前的老邻居,一条条信息里透露出由衷的渴望。此外,不断有人造访老城区的居委会打听自己当初的小伙伴、老邻居如今身在何处。虽然大多数都已经找不到任何线索,但寻人者娓娓的讲述和真挚的情感让居委会干部们十分感动。

  生活多元化促遍寻老友叙友情

  如果在三十年前,想要找到一位老同学、老战友,应该不会像现在这么难。计划经济社会,让大家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不变的工种、不变的单位、不变的联系办法,找人不应该是个难题。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转变,工、农、兵、干部、学生以外的很多社会角色开始陆续出现,大家开始不再满足于同一个单位,同一种职业,甚至同一个城市,人口开始流动,原本住在一片儿的老同学、老邻居开始天各一方。换了工作、辗转于多个城市、更改了联系办法,原本熟稔的老友渐渐失去了联络。

  经历了几十年的成长与发展,多元化的生活,让每个人都创造着自己的精彩。原本同一起跑线上的同学、战友、伙伴,已经演变成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但无论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职业,什么境遇,很多人都会禁不住回忆起往日的那些温馨往事。作为这些往事的载体———老友故人,更牵动着人们的心。他们渴望与这些人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希望了解当年与自己一起玩耍的伙伴现在的生活,希望能和自己成长、生活的同行者、见证者们交流、掏心。单位换了,家搬了,所有的信息都失效了,于是,很多人便开始上网站登记、上报纸登广告寻找当年那些老朋友。

  梁女士是地地道道的哈尔滨人,高中毕业到长春上中专,一晃已经离开哈尔滨20多年了。随着父母先后辞世,她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和昔日的同学早就断了联系。前一段,她看到电视里播放的一些记录改革开放30年的电视片,特别是记录自己青春岁月的画面映入眼帘的时候,心里特别激动,几次流下热泪。学生时代的种种仿佛电影片段不断在脑海浮现,把蜻蜓绑在自己小辫子上的同桌,几个伙伴一起光荣入团相约合影留念,经常和自己互换午饭的黄春燕。自己阑尾炎发作,老师、同学背着她去医院;同桌和自己闹别扭在桌子上画“三八线”;图画比赛得了奖爸爸妈妈给她买的糖块等。这些早已尘封的往事,瞬间涌上了心头。几夜无眠之后,她让儿子在苏州某网站登出了“寻人启事”,她写道:“没有名利之争、没有势力比较、没有职位高低,同学的友谊是世间最纯真的情感。我可亲的同学们你们还好吗?

  今年的元旦是何先生最难忘的,12月份他在某网站发布了寻找森警老战友的启事。20多天后,先后有3位老战友打来电话,他们欣喜的相约元旦假期聚一聚。离开部队七八年的何先生从小百货生意做起,如今已经是拥有百万资产的老板。他总结自己的成功,多数依赖于在部队的锻炼。虽然现在也有很多朋友,但他总是想起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所以他每当遇到穿绿军装的人总会有种亲切感。一次做梦,他又梦到了自己当年和几个战友被围在山火里,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终于走出了危险地带。梦醒时他发现自己泪流满面,寒冬腊月和战友在山里啃冻馒头喝凉水都是那么幸福,妻子建议他找找老战友好好叙叙旧。知道自己的两个战友一直开出租车,他怕自己的身份会让他们不舒服,聚会时他特别把奥迪车停在家里,自己打车去吃饭。推开饭店单间的一瞬间,几位战友紧紧的抱在一起,他们大声的呼唤他当兵时的外号“猴子”,一点都没有因为身份不同而疏远。他流着泪说:“兄弟们,你们这一声猴子比什么都热乎。”

  小康生活社会和谐更觉昨日点滴恩重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过上了好日子,没有了生活之忧,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了曾经给过自己帮助的人们,想要报答当年的恩情,更想把这种无私的爱传递下去。

  在这种温馨寻人中,专门寻找曾经给予自己帮助的人的信息特别多。他们有的是在困难时期给过自己饭吃的老邻居,有的是资助过自己学费的老师,有的甚至是萍水相逢伸手相助的陌生人。

  前不久,网上一个寻找恩人的帖子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帖子写着:5年前,22岁的张德强因为失恋,跑到江边想轻生,正当他想跳下去一了百了时,一只有力的手拉住了他。那是个40多岁的男人,穿了一件黑色的风衣,脸上满是胡须。他一把将张德强拽到地上,狠狠地吼:“年纪轻轻的,跳什么江。”随后,两人在石凳上聊到天亮。无处诉说的张德强将自己的苦楚全部倾诉给他。那个男人狠狠地拍打他的肩膀说:“都是些小事,太幼稚了。”当两人分别时,张德强居然在自己的衣服兜内摸到了一叠钱,整整600元,他追上去想说声谢谢,但哪还有那人的影子。此后的张德强忘记失恋的痛苦,努力工作、打拼,如今,已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总监。他想寻找到5年来久久不能忘怀的那位好心陌生人。“我想加倍还他6000元,并且一辈子感激他”。很多网友纷纷评论“太感动了”,并发动大家帮他寻找。也有一些网友写道:“他对你的帮助就是希望你有今天,所以还钱大可不必,帮助别人你就是他。”

  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和谐的社会氛围,让关心与帮助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主题。虽然当年的帮助也许只是点点滴滴,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却记忆犹新。他们感谢雪中送炭的温暖,如今各方面条件都有所提高后,他们特别迫切想找到当年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谢意。同时,他们也传递着这份爱心,尽可能帮助遇到困难的人。“是当年他的帮助,让我相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所以我也一直尽量帮助别人。”记者发现,在这些当年曾经被帮助过的寻人者背后几乎都坚持着爱心的传递。

  时光荏苒更觉往日情浓寻人亦寻己

  有一种感情就像醇酒,愈久愈香,这印证了寻人者们内心的感受。记者采访发现,发布寻人信息的人的年龄多数都在40岁以上,50至70岁的最多。寻找的朋友也多数都是20、30年前的旧交,甚至有50多年前的同学。对于这些寻人者来说,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多个历史时期,他们的生活经历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年龄越大越容易回望,原本酸涩的艰辛与痛苦都成了一种财富,那些伫立在每个记忆片段中的老朋友更是财富中的核心。

  当年的小学“班长”齐女士今年已经54岁,她说:“年轻的时候家庭、孩子、工作,忙个不停。很多老同学都淡忘了,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些小学同学的音容笑貌又开始清晰起来。回想一下,还是那时候的情感最单纯、最难得,所以我想把他们找到好好聊聊。但真正联系才发现,有几个身染了重病,几个已经去世了,我真是有点后悔,早点联系就好了。”

  社会学学者分析:人的情感发展与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越是经历得多,情感的需求就会显得越丰富。年轻时,社会标尺的影响决定了一般人更关注自我的发展。而随着阅历的深厚,一般人对物质的要求逐渐削弱,精神的需求格外强烈。在回味总结中,寻找最真挚、最宝贵的情感是每个人的需要。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寻找,背后透露出的是对传统情感、传统美德的回归,更是为自己的灵魂寻找,为自己的价值观、生存观不断修正、定义。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