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多位市民热情帮助70号家庭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1日09:31  海南特区报

  

多位市民热情帮助70号家庭

  多位市民热情帮助70号家庭

  本报关于70号家庭符茂正的情况报道后,受到多位市民的关注。除了昨日市民李女士托本报为小女孩家送去两百元钱外,市民王女士还特意带上儿子女儿和老母亲来看望他们。

  前日中午,李女士同本报取得联系,买来牛奶、米油和饮品,驱车前往符茂正家。巷子窄而绕,大家找了一会儿,才来到符茂正家。他的妻子刚从医院回来,女儿和邻居小女孩在门口玩耍。看到客人来了,符茂正妻子放下手中的活,搬来凳子和李女士坐在一起。两位妈妈的女儿年纪相仿,两人还不太熟,反倒和对方的妈妈亲热一点。约一小时后,大家来到巷口搬年货,看见自己喜欢喝的牛奶,符茂正的女儿开心得抱在怀里。两家人在一块儿照全家福的时候,智商不高的哥哥呼呼地吹起了泡泡糖。“她们家庭确实很不幸”,临走前,李女士对记者说道,“年前有时间,我会再来看望他们的”。

  此外,昨日中午,本报热线接到一位市民的电话,他要走了小女孩家庭住址和电话并表示,不见面的条件下,他愿意每月给女孩捐助五百元生活费,长期帮助女孩上学。

  李女士给3户家庭捐助600元

  “这几户家庭要么是老人,要么家庭困境看着让人心酸,我也只能是尽点小心意帮助他们”。8日下午,市民李女士特意来到本报社,送来600元现金,希望本报转交给68、69和70号家庭。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69号家庭冯瑞汉家。刚走到门口,两位老人就迎了上来。冯瑞汉老人耳背,他把记者轻轻拉到左边,指着自己的耳朵说:“你冲我喊,没关系的,不然我听不清。”看到记者从包里掏出200元钱递给他时,冯瑞汉老人愣了好一会都没有接。“你们昨天已经送过米和油了,怎么今天又送钱呀?”得知这是好心市民李女士提前给他们一家送的红包,两老才伸出双手接了钱。

  来到68号李跋家,远远就看到他的女儿在和邻居玩耍。李跋欣慰地告诉记者,小女儿彩云很听话,这学期她又被评为好学生,刚才回家时还带了一张奖状。收到市民送来的200元钱,李跋说,社会上好心人士这么多,他以后也会尽自己所能多做些善事。

  来到70号符茂正家,他的女儿在家。“妈妈去医院照顾爸爸和奶奶,晚上9点才能回来”。收到市民捐赠的两百元钱,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折了五折,压成长条放在口袋里。邻居韩大婶正好路过看见,得知是好心市民送来的心意,说道,“我替他妈妈先谢谢大家”。

  两女士为65号老人送去300元

  8日中午,在万绿园附近,挺着大肚子的准妈妈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只是嘱托记者将200元现金转交给65号家庭。她半开玩笑地说道,自己现在做好事,也算是给孩子进行胎教。此外,另一位女士看到65号家庭的报道后,特意来到报社前台,希望为65号家庭送去100元钱。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了65号郑育三家,两兄弟都在。怕冷的弟弟坐在外屋的椅子上,一个毛线帽子把整个头围了一圈。年迈的哥哥安静地坐在里屋。

  “你看,这个就是他嘛”,家里最热情的还是郑育三的妻子——和丈夫同样患有小儿麻痹症,不同的是她能够说流利的普通话。妻子介绍,是小区的保安从特区报上看见郑育三的图片。妻子知道后,特意要来这张报纸,拿回家给自己的丈夫看。当时,屋内还有两位邻居,也不大会说普通话,妻子担当了翻译的作用,用充满喜悦的声音,大声转述这些钱是哪里来的。

  收到300元钱后,郑育三妻子又走到里屋,给9旬的哥哥讲了一遍,“这钱是好心人送给你的,让你吃好一点”。上次采访中只言未语的老人开口了,嘴中蹦出一声,“谢谢”。顿了一下,他似乎又想到什么,“工作辛苦了”。郑育三妻子说,老人是不懂普通话的,“估计也就会这么两句”。接下来的交谈中,老人始终咧着看不见牙的嘴巴微笑,不时地点头。老人状态不错,临走前,还坐在床上朝记者挥挥手。

  走进贫困家庭 本报暖冬热线:66742110、66700110

  73号家庭

  采访主角:杜桂兰

  年龄:40岁

  家庭住址:海口市龙塘镇文彩村

  每天只吃几根发黄的白菜叶

  杜桂兰住的老瓦房年久失修,不仅下雨时房子会漏水,最近在杜桂兰睡的房间,还常常有瓦片落下。住的房子过于潮湿,杜桂兰因此患上了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病。自打她住进这间房子里后,屋里一直没有接上电线,唯一的灯炮也成了“装饰品”。

  9年前,丈夫被判入狱后,杜桂兰就独自拉扯三个孩子。一家人几乎每天都只吃白菜叶,连油都舍不得买。因为很少能吃上肉,她的孩子都有些营养不良,12岁的女儿和9岁的儿子差不多一般高。

  ●心愿:“我想要电脑,因为老师说用电脑可以查很多资料。”问到杜桂兰有什么新年愿望时,她的女儿跳到记者面前,兴致勃勃地说。可是一想到她家至今没通上电,她又沮丧地垂下了头。

  74号家庭

  采访主角:

  孔庆东的四女儿

  年龄:30岁

  家庭住址: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陶瓷厂宿舍

  卧床25年肌肉已萎缩

  一进屋里,刺鼻的尿骚味扑面而来。孔庆东的四女儿患有小儿麻痹症,自从5岁那年瘫倒在床上后,25年来她再也没有离开这张床。长期没有运动,她的双腿和右手已经萎缩,右腿甚至比常人的手臂还细。

  她坐不起来,只能躺着吃饭,得靠母亲一口一口地慢慢喂。有时饭吃到一半,她会莫名地生气,然后伸手打翻饭菜。“她还大小便失禁,家里的褥子少,经常来不及换洗。”说起这个最小的女儿,孔庆东的妻子显得既心疼又心酸。

  ●心愿:“她听话一点就好。”孔庆东的妻子告诉记者,最近几年来,女儿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经常大声哭喊。“照顾她那么多年,我也习惯了,可是因此吵到邻里街坊,总有些过意不去。”

  75号家庭

  采访主角:王海川

  年龄:32岁

  家庭住址: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福兴街63号

  年过30的孤儿

  王海川是名患有轻微小儿麻痹的聋哑人。五年前,父母双双过世后他就成了一名大龄孤儿。每天起床后,他都会慢慢挪下床,然后坐在门口,看着人来人往。等到了饭点,他的伯父就会送些饭菜过来。

  他住的小房间里,有一半的空间堆满了杂物,除了一张单人床摆在角落,屋里再没有其他物品。那张单人床只铺着床板,连张席子都没有,被子也十分肮脏破旧。在他的身旁,有一个用于支撑他站立和行走的不锈钢架,这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了。

  ●心愿:王海川的伯父说,他们年岁已高,终归不能照顾王海川一辈子。“看着他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很难受,也曾想过送他去福利院,他却不愿意。”

  76号家庭

  采访主角:梁再芳

  年龄:76岁

  家庭住址: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中山街183号

  每月只有70元生活费

  初见梁再芳老人时,她正在和街坊邻居聊天。梁阿婆包着头巾,在人群中显得很醒目。17年前丈夫离开人世后,阿婆就独自生活至今。梁阿婆的心脏不太好,去年生了一场大病,打吊针就花了500多元,“当时我真的心痛了。”梁阿婆说道。

  在昏暗的厨房里,记者看到厨具还算齐全,那都是梁阿婆的弟媳送给她的。在角落摆着一瓶煤气,上面沾满灰尘。梁阿婆笑着说,那东西她不会用,所以就挪到角落里了,现在仍然是烧柴火煮饭。梁阿婆每月领到70元的生活补助,但是没地种菜,“每天光是买菜就得花几块钱”,所以她也只能精打细算。

  ●心愿:“人多,热闹些好。”梁阿婆告诉记者,她一个人住,家里也没有电视看,只能和镇上的街坊聊聊天,如果过年时能有人去看看她就好了。

  77号家庭

  采访主角:胡延音

  年龄:72岁

  家庭住址: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美朗村

  老人家里有许多“古董”

  胡延音老人住在半山腰,沿着公路边的一条小路走5分钟左右,就可以看见一间用各种大小砖头堆砌而成的小房子,那就是胡延音老人的家。老人身体很硬朗,大冷的天仍然只穿着短衣短裤,在大伙的劝阻下,他才从屋里掏出一条长裤套上。

  老人家里有许多“古董”,一个老旧得几乎打不开的皮箱,几口斑驳的水缸,就连烧水壶,也像极了从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

  村里的人告诉记者,胡延音老人无儿无女,在这间小屋子里已经住了近20年。“但是他的心态很好,常常帮村里人干一些跑腿之类的活,也不图啥回报。”

  ●心愿:问胡延音老人有什么新年愿望时,他不停微笑,还一个劲地冲记者摆摆手。似乎在说,他现在过得挺好的,也不缺什么。

  78号家庭

  采访主角:冯所环

  年龄:59 岁

  家庭住址:海口市大同二横路2号

  “就怕下雨卖不了甘蔗”

  冯老汉每天和妻子在泰龙桥边卖甘蔗,老两口说,他们是每天上午9点摆摊,卖到晚上11点半。冯老汉因为工伤,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只剩下单眼,因而干活没妻子利索。

  “这个钱可不好挣啊”,老汉妻子说,按最近的情况,他们一天也只能卖30来根,赚个十元钱上下。这是好的时候,两人最担心的就是下雨。前段时间的连阴雨,两口在家愁得发急。

  “现在每月挣的钱,就是孩子一月的生活费”。老汉介绍,家里的孩子现在在读大学,家里欠下了2万多的债务。“不管他够吃不够吃,就是这么多了”,冯老汉夫妇两人一月生活费也只有300元,是政府发放的低保。

  ●心愿:采访当天,冯所环的爱人拿出一瓶油,称赞好心街坊。问到新年愿望,他们不大好意思,“送点年货就好了”。

  本版稿件由见习记者 龙亭颖 刘江浩文/图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