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城建工友之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03:10  新京报

  

外城建工友之家
外城建工友之家
王德志说,城乡接合部很大程度上就是打工者在城市的生存空间,三环建好了,我们就聚集在四环,四环修通了,我们就聚拢在五环,五环通了,我们来到了皮村。
外城建工友之家
▲王德志站在打工博物馆自己设计的打工小屋窗前。

  2009年的第一天早上,距北京市区几十公里的皮村———朝阳、通州、顺义三区交界处。这里还属于朝阳区,但是模样却是乡村。因为正处在首都机场航道的下方,每隔几分钟都会有一架飞机起降,据说村民们平时聊天都会不由自主地提高嗓门。王德志说,你不知道吧,我开始来北京是为了上春晚。

  前传 春晚梦破碎

  内蒙古的冬天寒冷而漫长,人们大都依靠喝酒打牌来消磨时光,王德志则经常一个人躲在家里看书,此时科尔沁跃进马场里的他正在酝酿一次“出逃”,他快20岁了,按照老家的习俗,这岁数就该考虑结婚生孩子了,但他不想一辈子就这么过去,无论如何得出来闯一闯。1995年临近新年的时候,王德志怀揣着从家里偷的700元,买了一张从乌兰浩特到北京的火车票,站在了中央电视台门口。他不知道原来中央电视台不是随便能进的,于是他就跟传达室的门卫说,“我要上春晚,我有很好的包袱”。但他在草原上积攒的所有梦想都破碎了,门卫说,春晚的节目半年前就定好了。

  家是不能回了。王德志从此开始了北京的辗转生活。当送水员,他的要求是每周必须休息一个下午,好去学相声,在他看来相声可以帮助他在北京站稳脚跟。但他也慢慢意识到这条路走不通。他不想学王宝强,他也不是王宝强。“只有在这里,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究竟属于哪里。无论是当明星还是上春晚,都不是我的去处,这里才是我的家。”

  “家” 演绎打工者自己的故事

  “这里”,指的是打工艺术团,这个集体里有当年怀揣音乐梦来北京的孙恒等人。回忆起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王德志感觉惺惺相惜。于是,2002年5月1日,他眼中的这个伟大光荣的日子里,打工青年艺术团成立。在工地、街头为工友们演出,他觉得那个时候自己的相声连着自己的生活,不装,痛快。

  同年11月,王德志等人在孙恒的提议下共同创办了“工友之家”。作为一家非赢利性社会服务机构,致力于服务打工者团体的“工友之家”举办各种活动丰富工友们的生活。

  种种现实的原因,“工友之家”的根据地几年间数次迁移,终于在2005年7月来到皮村。王德志亲眼看见这个村子从萧条到热闹,外来人口超过了村里人,出租房屋的启事贴满了墙上。去年,王德志拍了一个纪录片《皮村》,里面都是白描打工者在皮村的生活,而隔着不远处就有上百万的豪华别墅等待出售。他不无玩笑地说,努力工作吧,工作一辈子可以拥有豪华别墅的一平米。

  在皮村,“工友之家”的规模与名气不断扩大。得到香港乐施会等机构的帮助,如今的“工友之家”已拥有1家打工博物馆、5家同心互惠公益商店、1家同心实验学校、1个打工青年艺术团、1个文化教育协会和1家打工者问题协助中心。2006年起,王德志开始负责打工者问题协助中心的主要工作。中心主要为工友提供法律咨询、维权培训等志愿服务。他说,成功的案例有,但失败的更多。

  工作中,王德志鼓励工友们参与维权的过程。这既可以避免工友对中心产生依赖性,也可以培养工友的维权意识。王德志还自导自演了电影《命题人生》,故事主要来自他帮助维权的案例,他自己在电影里扮演保安队长。

  此刻 打工打工最光荣

  2009年第一天的打工文化艺术节上,天寒地冻,来的人却不少,大家来到这个迷宫一样的村子里寻找久违的热情和感动。王德志的声音不好,他不唱歌,只有用欢乐来感染大家。在简陋的舞台上,他在北京话和范伟式的东北话之间跳跃,他说自己模仿得仅仅是形似。唱到《打工打工最光荣》的时候,全场达到了一个高潮,王德志跟着大家唱起来,“打工打工最光荣,高楼大厦是我们建,光明大道是我们建,脏活累活是我们来干,堂堂正正做人,凭力气吃饭。我们是新时代的劳动者,我们是新天地的开拓者。手挽着手来肩并着肩,顶天立地做人,勇往直前”。这个时候,飞机巨大的轰鸣声擦过红色圆顶剧场的上空。

  本期客座

  王德志,31岁,内蒙古人,蒙古族。1995年来北京,怀揣着上春晚的梦想。在北京,不停地更换工作,做过杂工、厨师、面包加工员,在水站送过水、发过小广告,混过六里桥,辗转过东直门……2002年和朋友创办了非赢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工友之家”。

  ■ 特写

  记录离家之路的打工博物馆

  工友剧场旁边就是打工博物馆。从二手市场淘来的玻璃展柜里,摆放着一些展品:票据、证件、罚款单、押金条、白条、保安工服和不知从哪里搞到的红头文件。这些曾经伴随过第一代外出打工者艰难的离家之路。展品里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恐怕要数暂住证,光北京的就有4种。王德志说在这个城市呆再久,也只有一纸暂住证。

  展厅有一个打工小屋是王德志设计的,狭窄的床铺、炉子,桌子上有小电视、暖水瓶、几本书。王德志说这个很像自己呆过的地方。他虽然只是小学毕业,但是他喜欢看很多书,《资本论》、《红与黑》等,为工友维权的过程让他熟读了法律书籍。一些领导也都来参观过,但是王德志看得很明白:“符号的价值大过实际的价值。”

  ■ 客“弹”北京

  我喜欢“打工”胜过“民工”

  300多块去拍一个复杂的人生题目

  记:怎么觉得说相声上春晚的那个梦走不通了?

  王:2004年,我和搭档带着原创作品《飘》参加了北京电视台主办的相声小品邀请赛。在这里,我渐渐意识到这个舞台需要的不仅仅是实力。我们最终没能入围决赛,只获得了一个安慰奖。相声界是个讲究师承,论资排辈的圈子。

  记:你现在演出时,会说一些经典相声吗?

  王:不会,我一般都是原创相声,写我身边的事情,那些经典的笑话和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记:谈谈你拍的电影吧,《命题人生》花了多少钱,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

  王:有人开玩笑称呼我“王导”了哈,我说我拍大片了,花了800万,其实就花了300多块,机器是别人借的,演员都是群众演员。我讲了一个有点心酸的故事,一个打工者被人偷了手机,他又去偷别人的手机,结果遇到了一个特别变态的老板被打成重伤,其实现实比电影残酷很多。我想说,人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题目。

  我们一样创造劳动价值

  记:你介意“民工”这个称呼?

  王:“民工”开始是个中性的词,但慢慢有了色彩,我们一样创造劳动价值,为什么要强调“民工”、“农民工”这个身份属性。我更喜欢“打工”这个词。我记得参加过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之前商量的时候,有个编导要跳将起来,说如果称呼你们是打工,那我们算什么啊,他还是要强调自己的优势。

  记:你现在“工友之家”主要负责什么?

  王:主要负责“工友之家”下属的同心互惠店项目。通过与一些高校合作,将学生捐赠的衣物在商店中以十分低廉的价格义卖。这种销售手段借鉴了西方“社会企业”的模式,尽管在欧洲已经非常普遍,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记:“工友之家”现在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你觉得它未来会被收编吗?

  王:不会吧。

  暂住的人当然是客人

  记:你说“符号价值大于实际价值”等等,感觉你的理论修养让人吃惊。

  王:那是你觉得我们本来就不会这些东西。

  记者:你怎么看“北京客”这个词?

  王:呆再久,也就是换来一张暂住证。暂住的人,当然是客人。

  记:你会一直在北京吗?

  王:会吧,我很喜欢北京,什么人什么事都有。老了,可能会回内蒙古。

  记:说说你的2008年。

  王:打工博物馆成立。我结婚了。3月,我就要当爸爸了。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曹燕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李飞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