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灾区有“愧疚感”是一种胸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03:55  燕赵都市报

  2008年12月13日,唐山迁安农民刘龙江,带着10000多元钱奔赴四川。19天里,奔波1300多公里,将来自千里之外的祝福送给了灾区孩子,还和志愿者一起帮助什邡建起了两座图书室。(本报1月6日《迁安农民只身赴灾区看川娃》)

  非亲非故,却生出一种牵挂,这是一种“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牵挂,于是,自然就要决定做些什么,使牵挂脚踏实地,付诸实践。

  刘龙江的牵挂,是从“愧疚感”开始的。“愧疚感”产生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

  “地震了,本身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出一份力的就该出一份力,我没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帮忙,心里一直有种深深的愧疚感。”刘龙江是唐山迁安的一位农民,家里的日子也并不是很富裕。地震发生后,他想到四川当一名志愿者,但由于身体的原因没有去成。心愿一直未了,放在心里便成了事。

  在唐山,和刘龙江一样有这种“愧疚感”的人,还有很多。比如打算到银河中学拍摄川娃们的笑脸的志愿者刘万利,他也说要通过参加这次活动,弥补当时没能亲自去灾区支援的遗憾。再比如,唐山“十三义士”——宋志永爱心救援小分队。没有人要求他们一定要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但他们把没有做什么当作一种“愧疚”,变成一种牵挂。在他们看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是自己理所当然的一种责任,一种义务。这种“愧疚感”不仅是一种亲情,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这种胸怀,使牵挂从责任和义务中走出来,终于变成一种行动,一种爱心行动。

  马上就过年了,带着这种“愧疚感”,刘龙江踏上了去四川的路。他想到灾区看看孩子们,“给他们送上一些学习用品,希望他们知道在远方有人一直牵挂着他们”。然而,在四川奔波多日之后,他的“愧疚感”反而加重了。

  “本以为尽自己的所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事后,会使愧疚感减轻,但到成都之后的日子,每多走一天心理负担就会加重一些,愧疚感也越来越重。灾区人民需要的帮助太多了,而我所能做的太少了。”“我们能做的太少了”,刘龙江的行动不仅感动了别人,更激励了自己。四川之行,成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付出爱心的过程,同样是爱心升华的过程。

  从四川回来的刘龙江,决心要继续“为灾区人民再做点事”。像所有怀有这样的“愧疚感”的人们一样,做得越多,想做的也就越多。爱心不会因为一次心愿的达成而止步,而会永远继续下去,传递下去。

  (唐剑锋)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