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借力“凤还巢”做大“离土创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04:52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 姜雪松 季佳莹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呼兰区双井镇前井村却被一项“万头牛场”的创业规划搅得火热。

  带回这个项目的是3年前远赴外地创业的村民孟昭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两个月前,他承包的养牛场被迫关闭回到家乡。得知他精通养牛技术,手里又有销售渠道,镇政府负责人主动登门,和他一同筹划以当地农户入股的形式兴办一座“万头牛场”,带动当地农民养殖致富。

  把返乡农民工身上蕴藏着的创业能力激发释放出来,通过帮扶其创业拉动再就业,实现农民“离土创收”。这是呼兰区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针对外出打工农民大量返乡找到的一条危中寻机、借势发展之路。

  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当老板

  “如果孟昭权‘万头牛场’的创业计划能够顺利实施,至少可为当地提供300个就业岗位。肉牛主要销往香港,以每个入股农户饲养50头肉牛估算,每年每户可增收五六万元。”呼兰区农委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前井村现已有150个农户报名入股办牛场,目前农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创业的资金瓶颈,政府正在帮助解决。”

  有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孟昭权还打算为“万头牛场”配套建设一座烧酒厂。这样可以把全村每年焚烧浪费的上万吨包米秸秆利用起来,还能带动30多人就业,实现农民的“离土创收”。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走出家门的农民兄弟,经过多年闯荡,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胆识,掌握了技术,拥有了资金,具有饱满的创业致富热情。呼兰区区长曲敏说,我们看到了农民工返乡带来的就业压力,更看到他们蕴藏的创业潜力。动员二次创业,扶持兴办企业,呼兰区在信息、技术、信贷、项目上,重点向返乡农民工倾斜,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由打工者向创业者转变。目前,全区已有20多个经商的返乡农民工正在筹建企业。

  呼兰区还主动扶持返乡农民工进军畜牧业和旅游农业。全区新规划了30个村外畜牧小区,已有86名返乡农民工进区建设家庭养殖场;在松花江沿岸规划建设旅游农业产业带,目前已有17名返乡农民工计划兴办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农业项目。

  畅通信息强化就业对接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与往年相比,呼兰区今年农民工返乡时间提前,返乡数量有所增加。截至目前,呼兰区农民工返乡1.5万人,占全区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11.5%。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3050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20%。

  对此,呼兰区及时采集用工信息,适时组织就近企业与返乡农民工对接,既解决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又满足了企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近3个月来,呼兰区向哈尔滨市龙建公司、圣泰药业、鑫源鞋业等企业输送农民工1800人,其中1570人是返乡农民工。对农民工返乡前的就业市场,呼兰区继续保持高度关注,特别是对暂时停工或限产但没有破产的企业,安排专人负责跟踪企业动态。

  呼兰区还设立了农民工返乡现象预警制度,区乡村三级劳动力转移组织都成立了返乡农民工安置小组。2008年9月,各级工作小组迅速启动返乡农民工的摸底调查工作,及时汇总、分析返乡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掌握返乡农民工的第一手材料,为安置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企业发展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金融危机出现后,呼兰区把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服务工作向主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延伸,培育和壮大养殖业、加工业、商贸流通等产业,加快涵养农民就业的蓄水池。在康金、双井、长岭等乡镇规划建设了3个高标准的工业小区,在加快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扶持本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工业小区兴办加工项目,以扩大农民就业。其中,大用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已在去年12月中旬新上了制酒项目,安置30多名农民工就业。目前,全区已有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计划在今年兴办加工项目,投产后,可拉动就业1200多人。

  培训技能促进农民工就业

  2007年1月,呼兰区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将免费培训农民工技能的“招生广告”贴到了呼兰镇永兴村上。3个月学门手艺,不收钱还给1000元补助,一直在外做力工的农民徐光辉不假思索地报了名。

  技术学到手,工资翻了番,从靠力气吃饭到凭技术赚钱,徐光辉每月的收入从六七百元增加到两三千元。

  经验表明,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相对较强。为此,呼兰区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筹建农民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缓解就业压力,一方面提高农民工技能,为将来再就业打下基础。近期,呼兰区扩大了市场急需的数控加工、电焊、机械加工、汽车修理等专业的培训,计划今年培训专业人员1000人。

  呼兰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心还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联合办学,免费举办电焊专业培训班。由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维修研究所的电焊专家授课并指导实践,主攻高端劳动力市场,毕业的学员经技能培训中心推荐到哈尔滨大东钢结构厂、呼兰锅炉厂、龙建人防设备等企业。还有一些人自己开起了修理部,当上了小老板。

  “只要引导有方,返乡农民工不但不是包袱,反而是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面对农民工返乡潮,呼兰区委书记刘世勋说,“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地方党委、政府促进发展、稳定城乡的重要任务。引导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既有利于实现农民工自身就业,也有利于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用好这个机遇,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