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华丽变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07:21  大众网-齐鲁晚报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华丽变身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华丽变身

  海泊河新貌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华丽变身

  海泊河旧貌

  从上世纪70年代最初的“摆地摊”,到后来的退路进室,再到去年市北区政府斥资1500万元重新装修改造,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兴,而这一切今年47岁的冷延乐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我1980年就到即墨路摆摊了,当时卖劳保用品,在两棵树中间挂一根绳,就算是摊位,每天用车把货推来,晚上再推着回去。”冷延乐说,最初的市场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即墨路上,那是一个卖旧家具、旧自行车的自发市场。1980年11月,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从“地下”转为公开。当时即墨路上只有十几家摆摊的,没有固定摊位,顾客也不是很多。1982年前后,即墨路小商品的摊位渐渐多了起来,货物的种类和花样也多了。“电视上流行的服饰,一星期就能到青岛,上海有什么新款式,3天之内就能到各个小摊。”冷延乐认为,正是小商贩们为满足顾客对潮流的追逐,才使得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逐渐叫响。

  冷延乐说,由于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他们到外地进货也非常辛苦。到上海一般都是坐船去,买底层票,“天气热时,船舱里的温度有三十六七摄氏度,根本就睡不着;船上饭又贵,我们都带着那种煮干的面条,饿了用水泡着吃。”

  1990年,青岛确定的第一项工程就涉及到让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室”,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商品城又被青岛人称作“901”的原因。1997年,小商品市场正式搬入室内,地点就在聊城路上。虽然搬离即墨路,但因为“即墨路”这一响当当的招牌,名字被保留了下来。

  1997年,冷延乐随着众多业户一起搬进了室内,刚开始生意稍微有点冷淡,不过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没多久,市场又恢复了往日的红火。现在,冷延乐经营着多家店铺,有服装、鞋帽、箱包、餐饮等,还在去年刚新修复的富地商城开了一家专卖泰国貂皮等贵重物品的店面,他说:“近30年来,自己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小有成就,离不开即墨路,更离不开它的一步步复兴。”

  记者了解到,整治改造后的即墨路古建筑商贸区总营业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经营商品总计8大类2万个品种,日客流量最高达10万人次,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