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送这么多东西,我不好意思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09:27  海南特区报

  

“送这么多东西,我不好意思收”

  “送这么多东西,我不好意思收”

  一公司慰问10个贫困家庭,给每个家庭送5袋米、1桶油等物品

  本报讯 1月10日,海口风和日丽,海南中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成员,开车载上50袋大米、10桶食用油、副食、洗衣粉、衣服等物品,慰问了10个贫困家庭。

  这10个家庭,分别居住在新埠岛、盐灶路、和平南等6处。两辆爱心车,印有“海南特区报暖冬行动”和“中唱爱心慰问”的标识,辗转6处,从中午1时开始,至下午6时30分许结束此行。

  见习记者 刘江浩 文/图

  1号家庭李小玲

  “怎么送来这么多东西”

  找到1号家庭李小玲时,她正在帮妹妹看摊子。正专心织毛衣的李小玲没听到别人叫她的名字,直到大家走到她身前,她才抬头。李小玲反应过来了,看见大家拿了这么多东西过来,她对记者说:“你看你,怎么一下让他们送来这么多东西,我都不好意思收。”

  她说,她的丈夫已经回乡下,找了一份工作。大家走时,李小玲没有听劝,扶着两根木棍,费力地站起来,向大家告别。

  接着,前去送物品的人员还走访了府城23号家庭,吴富利上初二的儿子也在,看见来了十几个人,小男孩悄悄跑出去了。父亲话也不多,只在临走前,对大家说了两声“谢谢”。

  15号家庭郑康娣

  “有个阿婆送来100元”

  脸上沾满喜气的15号家庭郑康娣,心情有些激动,看着丰富的年货,郑康娣的喜悦和不好意思交织在一起。“来看就好了,没想到送这么多东西”,一路走来,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花费这么多”。不过,从她满脸的笑容,诚挚的谢意,大家可以感觉到,这位操劳的母亲,更多的是谢意。

  来到她家中,郑康娣打开了话匣子,“上次还有个阿婆来看我,年纪比我还大。”她充满感激地说道,报道见报后,一位住在盐灶路附近的老太太,按照报纸上的地址,给她送来了100元。

  郑康娣的两个女儿都在家,患有智力发展障碍的小女儿乖乖地坐在家中。大女儿也在,她说,母亲最近身体不好,这段时间又是吐又是泻,这两天才好点,“你们就正好来看望我们了,真是喜上加喜”。

  16号家庭黄秀莲

  “女儿回来看了会很高兴”

  一大堆的年货,超出了16号家庭黄秀莲的想象。“东西够多的啦”。黄秀莲找出家中所有的凳子,还是不够大家坐。

  谈论起自己的女儿,黄秀莲最高兴,讲起当时女儿的高考名次、学校的表现等。女儿考上北京邮电大学,17号就要回家了,黄秀莲感叹道,能够让女儿过个充实的牛年了,女儿回来看到这么多东西肯定会高兴,不用愁吃喝了。

  临走前,黄秀莲对着一位和她聊得最投机的男士说:“也请你们帮我给你们公司老总说声谢谢。”

  39号家庭符彩梅

  女儿抱着送来的衣服笑了

  39号家庭符彩梅脸上带着微笑,把大家带到巷子深处的家中。

  符彩梅女儿也在家,人长得漂亮,来者不由为她患有聋哑疾病而感叹。听不见说不出话的她,看着如此多的礼品,只是微微一笑。

  过了一会儿,等到大家从她们家出来后,突然听到后面一声闷响。原来是符彩梅的女儿追出来,不会讲话的女孩,情急之下发出特殊的“嗨”声。女孩手中抱着一堆衣服,她不敢相信好心人还送衣服,以为是好心人忘记拿了。等到母亲跟她解释:这些衣服是他们送给你的。明白后,女孩灿烂一笑,点点头,把衣服重新抱进家中。

  43号家庭韩美兰

  拍留念照时笑喊“yeah”

  “阿婆年轻时真漂亮。”看着墙上挂着43号家庭韩美兰老人年轻时的照片,一员工不由地说。

  不过老人对这句赞美不太“重视”,老人更注重的是上相效果。在拍全家福的时候,她突然说了句,“这次一定要拍清晰些,上次报纸上的照片看不大清”。

  老人更开心的是,这么多年轻人来看望自己。端坐在屋中央的她,说起自己单身生活的种种难题,顿时成了大家的焦点。

  性情开朗的韩美兰状态也很好,跟大家合影的时候,却略显拘束。等到后来慢慢和年轻人混熟了。拍留念照时,老人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轻快地举起双手,开心地笑着喊“yeah”。

  在大家出门的时候,老太太和两个混熟了的“孙子”“孙女”,亲热地拥抱在一起。一位“孙女”说,“有时间了,我一定再来看看奶奶”。

  61号家庭周海福

  把送温暖的女孩当学生

  61号家庭周海福同几天前一样,仍然在门前的泥地上散步。透过睁不开的眼睛,看见了一群青春活泼的女孩子,周海福把来者当成学生,“你们是学校组织的吗,老师呢?”

  平静惯了的周海福,这时有些压不住喜悦之情,“我们外坪村的人,全部都是姓周的……我180斤,看了下你们送来的衣服,估计差不多……这样子都很好,这么多年货,我呆会儿就放到兄弟家去”。

  送客时,周海福站在原地,举起没有偏瘫的那只手,向大家道别。

  64号家庭的小朋友

  脱口而出:哇,送这么多

  来到64号家庭黄青云家,第一个招呼客人的是她侄子,小朋友长得机灵,反应也快,“哇,送这么多”。

  其次,开心反应明显的是黄青云,患有智障的她,坐在椅子上,开始喃喃自语。弟媳介绍,“大姑子看见来这么多人,也开心呢”。员工询问了黄青云的身高后,带着“小鬼”给姑姑拿合适的衣服。

  一行人从黄青云家出来,来到66号家庭柯女不四家,敲了许久,门才打开。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还是和上次一样开朗,冲着妈妈喊,“记者,上次来采访的那个记者”。 送客时,母子两人挤到门口,看着大家下楼。

  78号家庭冯所环

  削甘蔗让好心人带上吃

  78号家庭冯所环和妻子仍然在泰龙桥上卖甘蔗。前去送物品的一名员工,见老两口的生意有些清淡,随即拿出100元,说要买些甘蔗。冯所环的妻子连忙推辞,“要不了这么多的”。在对方执意坚持下,妻子开怀大笑地完成了这笔“大生意”,“100元,我们得卖上好几天的甘蔗”。

  冯所环的儿子在中央财经大学就读,让大家啧啧称赞。大家还带了一些女士衣服,冯所环的妻子也比较喜欢。

  在甘蔗摊旁,冯所环的妻子叫上两位好朋友,三下五除二,削出十几根甘蔗,乐呵呵地送到大家手中。她的朋友也很开心,“谢谢你们了,你们帮她,就是帮了我们”。临走前,几个人还抓紧削了几根甘蔗,坚持让大家带着,“只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