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徐光宪:创造稀土业的“中国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13:18   瞭望新闻周刊

  2009年1月9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颁发奖励证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以其权威性和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已有14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对他来说,不论是当年的毅然回国还是数次改变研究方向,“国家需要”始终是第一位的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人又有多少根头发?”八十多年前,在绍兴古镇的夏夜,一个举头遥望星空的男孩子发出呓语般的追问。

  “黄种人有10万根头发,白种人12万根,黑种人14万根;银河系有1000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整个可见宇宙,大约有100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半个多世纪后,这个望星空的孩子已经找到了答案,只不过,当年的男孩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他就是我国化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级人物,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徐光宪院士。

  2009年新年伊始,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光宪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采访。敏捷清晰的逻辑思维、准确的表述能力,使人很难把他和88岁高龄的老人联系到一起。徐光宪微笑着告诉记者,“我现在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在5个小时左右。我没有音乐细胞,不懂音乐。工作累了就散散步,或者翻翻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了保证有充足的精力工作,一向喜欢围棋的他也“忍痛割爱”了。

  徐光宪的学生、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严纯华教授告诉本刊记者,徐光宪一直都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不仅亲自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还密切关注新世纪的学科发展和规划,发表了一系列颇有见地和创新思维的论文报告。“先生亲赴内蒙古白云鄂博和四川攀西冕宁矿区考察,两次起草了向中央提出有关白云鄂博矿和钍资源可持续高效洁净利用方面的书面建议,得到温家宝总理的迅速批示,为我国稀土和钍资源的优化利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则性指导意见”。

  国家需要是第一位的

  1920年11月出生的徐光宪,经历了家道中落、流落异乡的人生曲折,但他勤奋好学、执著追求的性格在岁月的磨练中却越发明显。1936年,16岁的徐光宪,为了能早日挣钱养家,考取了浙江大学附属的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后因日本侵华,1939年转学至宁波高工学校。靠着勤奋刻苦,他硬是啃完了几厚本大学英文教材。高工学校毕业后,他在上海一边做工,一边利用闲暇时间去附近大学“蹭”课,并最终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

  1946年,徐光宪获得了公派自费留学美国的资格,1949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51年又获哥大哲学博士学位,而且当选为美国PhiLamdaUp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和SigmaXi荣誉科学会会员,接连荣获两枚“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此时,抗美援朝开始了。有消息称:美国即将通过法案,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为了参与新中国建设,徐光宪和妻子高小霞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当我们辗转到广州,看到五星红旗的那一刻,真是太激动了。”回想起50多年前的往事,语气平和的徐光宪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提高了声音说道。

  回国后,徐光宪夫妇双双到北京大学任教。当时科研和教学条件都很艰苦,但“那时,人心很团结,能在工作中体会到共同的乐趣。”徐光宪为学生们开设了量子化学课,培养了第一批放射化学人才。新北大成立后,他主讲新开的“物质结构”课。根据他的讲义整理修订并作为教材出版的《物质结构》(上、下册),自1959年出版以来,已教育和培养了我国几代化学工作者。1988年,这本出版和修订再版印刷了20余万册的“讲义”,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在化学领域惟一获此殊荣的教材。

  “当时没教材,教育部指定唐敖庆、吴征铠、卢嘉锡,还有我四个人编写教材。那时,同行们都管他们三个叫‘糖葫芦’(谐音),所以我也常常说,我最好的朋友就是这串‘糖葫芦’。”四个人利用暑假夜以继日地工作,每人每天写一万余字。结果总字数超过了100万字,才写完原计划的一半!“教育部说,你们人多智慧多,教材装不下,这本只能作为参考书了。那时我讲物质结构已经5年了,有讲义,所以后来就把我的讲义整理修订,作为教材出版了。”说起尘封已久的往事,徐光宪的笑容如孩童般灿烂。

  “徐先生在‘文革’期间也受到打击,下放劳动,放过牛、烧过锅炉,但他在逆境中也不放弃对科研的追求。他常说,一个人的成功,有其机遇,也不否认有其天资,但更重要的是,70%要靠自身的勤奋努力。自己天资不如别人,就要靠勤奋补足。”

  “徐先生把个人的生活完全融入到了科研工作当中,全身心地投入。我们跟着他工作,要‘小跑’才能跟上。徐先生四次变更科研方向,‘国家需要’是惟一的理由。最难能可贵的是,每次都能看准前沿,迅速取得累累硕果,一方面是由于他有为祖国科研事业作出贡献的强大精神驱动力,另一方面也由于他具有广博深厚的学科基础。”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黎乐民、黄春辉两位教授,谈起自己的恩师感慨不已。

  徐光宪的研究横跨物理化学、核燃料化学、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化学等领域。不论是当年的回国,还是改变研究方向,“国家需要”始终是第一位的。

  开创稀土工业奇迹

  稀土元素,简称稀土,又称稀土金属,在诸多功能材料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主角,有工业“维生素”之称。因此,被美、日等国列为21世纪的“战略元素”。据中国工程院组织的有关研究表明,每一万吨一氧化稀土可为功能材料和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增值240亿元人民币。

  但由于稀土元素的结构相近、化学性质相似,分离十分困难。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只能依赖于低价出口稀土矿物和混合物来获取蝇头小利。同时,我国还高价进口深加工产品,使我国长期处于有资源无利益的窘境。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军工任务——分离稀土元素镨钕,纯度要求很高。刚刚回到化学系的徐光宪,成了这一研究任务的领军人物。

  “这两种元素比孪生兄弟还像,分离难度极大。”徐光宪带领他的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决定放弃国际通用的离子交换法,采用萃取法完成分离。

  徐光宪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自主创新的串级萃取理论,推导出100多个公式,并成功设计出了整套工艺流程,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他率先办起“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使新的理论和方法广泛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在他带领下创建的“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技术,使原本繁难的稀土生产工艺简便化,可以直接放大到实际生产中,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

  串级萃取理论的全面应用,使我国稀土分离成本大幅下降、产量和质量快速提高。中国高纯度稀土的大量出口,使国际单一稀土价格下降了30%-40%。现在,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已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打破了美、法、日等发达国家控制国际稀土市场的格局,并迫使国际最重要企业减产、转产甚至停产,主动与我国合作开发新材料,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稀土科学和技术的全面发展。国际同行将其称为“来自中国的冲击(ChinaImpact)”,影响十分深远。

  谈起这段改变行业历史的激情岁月,徐光宪反复强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集体的力量,“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有了一支稀土萃取研究的团队。”

  在徐光宪心中,最令他自豪的是培养了一批好学生,“他们今天的成就早已超过了我。不过,学生如果不能超过先生,中国就不能进步了。”现在,徐光宪的学生遍布国内外,不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科技战线的骨干力量。在他培养的近百名硕士、博士生中,很多已成为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学科带头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