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回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17:16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轶瑶):中国首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第一梯队160名官兵12日上午完成任务回国。作为联合国第一支进驻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维和部队,这支队伍的出色工作,受到联合国总部和联合国非盟达尔富尔特派团(简称联非达团)官员的高度赞誉,被称为“非洲维和勇士”。此外,中国第二批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第一梯队153名官兵也已于日前抵达当地。

  12日上午,在中国中部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中国军方为归国的维和部队官兵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欢迎仪式。而首批赴达尔富尔维和的第二梯队155名官兵也将在完成交接任务后,于20日回国。

  达尔富尔问题由来已久,始于居住在当地的阿拉伯牧民和黑人部落因为争夺自然资源而不断发生的武装冲突。近年来,随着当地石油等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部族之争日趋激烈,一些邻国也以各种形式卷入其中。迄今,冲突已造成一万多人丧生,100多万人流离失所。

  2007年4月,联合国邀请中国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多功能工兵分队。中国首批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由315人组成,先遣分队和后续分队先后于当年的7月和11月抵达维和任务区。当时,这一行动即被国际社会视为是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的最具体体现。

  中国维和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在8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营地外围防御工事和内部生活设施的建设,把原本一无所有的营地建成了一个小城镇,为联非达团的顺利部署奠定了基础。仅他们平整碾压的场地就超过97万平方米,搭建的各类板房达25幢7300平方米,构筑道路超过6200米。

  这支部队还在水源缺乏的达尔富尔地区开创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用水自给的先河。维和工程兵大队副大队长吕义东介绍说:“分队在水源缺乏的达尔富尔地区,成功构筑两眼供水井,日出水量696立方米,开创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用水自给的先河,较好地解决了战区各分队的饮水问题。”

  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坚持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所秉承的三个原则:开展行动需要当事国或当事方的同意、保持中立、只有在自卫情况下才使用武力。维和工程兵大队副大队长吕义东说,维和官兵们用几个“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作风和品格。他说:“一年多来,分队实现了安全防卫零伤亡、传染疫病零感染、人车枪弹零事故、遵纪守法零违纪,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无愧于‘非洲维和勇士’的光荣称号!”

  在达尔富尔执行维和任务期间,中国维和部队被联非达团总部授予“工程突出贡献奖”,所有官兵还荣获联非达团授予的“和平荣誉勋章”。这是联非达团成立以来,首次向参加维和行动的部队颁发勋章。

  中国的维和官兵还代表祖国为达尔富尔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和欢迎。维和部队建筑安装中队中队长马建明回忆说:“苏丹人对我们中国人是非常友好的。在我维和15个月期间,也和当地人接触了许多。中国援建苏丹的一所板房学校,我们专门负责为学校进行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当地的群众、学生给予了我们非常高的欢迎,遇到我们一般都(喊)‘CHINA’、‘CHINA’,(然后)大拇指一伸。”

  据介绍,中国第二批赴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第二梯队161人将于1月18日出发,19日下午到达任务区。迄今为止,中国已向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两万人次。

  自达尔富尔问题出现以来,中国从未间断过力促解决问题的努力。不仅积极参与维和,多年来,通过元首互访、派遣特使以及在多边场合开展协调等多种途径与各方沟通,以缩小分歧,推动对话。中国所发挥的独特而富有建设性的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苏丹 维和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