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茅于轼谈2009年热点经济话题:关键在保就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2日23:54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上海报道

  近日,即将迎来80岁生日的我国老一辈经济学家茅于轼在上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向本刊记者阐述了他对2009年经济形势和热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对于2009年总体经济形势,茅于轼认为,2009年的中国经济总的说起来是一个增速会大幅度下降的年头,但中国经济衰退,也就是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不存在。

  关键在于“保就业”

  在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下,200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总体要求,即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

  不少专家认为,保增长的核心就是保就业,而只有保就业才能真正地扩内需,体现重民生的中央决策。

  在采访中,茅于轼告诉记者,他对未来一年经济所最为担心的并非是经济增长的问题,而是就业情况是否会出现恶化,这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茅于轼表示,他对中国就业问题更关切。他认为:“明年,我们政府应该把重点放在就业上面,而不是放在简单的经济增长率指标上。就业问题才是老百姓最为关心和切身的问题。即使经济增长率不高,但要求就业问题能够舒缓,这才是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而这也是启动扩内需政策的前提。”

  那么,什么才是保就业的良方呢?茅于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2009年就业状况与政府的投向有关,现在看并不太乐观。是因为现在如果我们的政策的措施仅仅是通过搞投资拉GDP,而不是直接有效拉动就业,这个政策方向就值得研究和进一步商榷。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在未上台之前就已经提出要创造250万个就业,并没有把GDP增长作为许诺指标,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目前,沿海地区,加工业已经受到打击了,已经有数百万民工返乡了,失业问题已经较为显著,因而这一问题应该及时尽快解决。此外,随着房地产新开工数的减少,也会加剧失业问题。”茅于轼这样认为。

  事实上,近期不少经济学家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就业的保证作用可能并不明显,而对民营经济的挤出效应、重复建设、滋生腐败等负面影响倒是应该密切关注。

  茅于轼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的原因:“虽然搞项目、修铁路,都会增加一些就业,但这种就业是临时性的,而不是长远性的。当然GDP拉动会对就业有所帮助,但是项目结束之后,还是会出现失业。一条数百亿的铁路建设,能够提供几万人的就业就已经不错了。一个就业岗位需要靠上百万元的成本来提供,效率太低。”

  服务业才能“解决就业”

  近几月来,国内外媒体纷纷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未来进行了反思与探讨。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贸易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依赖方式,但这样的增长模式不仅已经造成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而也同时会使得国内经济结构出现失衡。而如今,这种方式正由于外部经济调整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此同时,由于受到结构调整的影响,中国地域经济结构问题正面临着很大考验,对外加工贸易企业出现劳动力盈余,非季节性农民工返乡现象已经出现,而由于城镇化依然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长久趋势,当下出现的逆向城镇化的现象值得留意。

  在茅于轼看来,各层次服务业的发展才是解决根本之道,因为只有服务业才能够吸纳较多的劳动力。

  茅于轼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要依赖于出口拉动已经是不行的,这个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了。我们大量的外贸盈余造成了国家贸易的失衡,因而调汇率是一种长期的趋势,如果人民币的升值是必然无疑的,这会对外贸造成越来越多的困难。此外,国际上低劳动力竞争发展很快,像印度、越南、孟加拉国等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已经使得中国的劳力逐渐丧失比较优势。”

  面对外贸增长不可持续性,茅于轼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服务业的发展才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因为服务业拥有大量的就业机会,而目前服务业市场是供不应求的。为什么现在服务业的价格很贵,最明显的是医疗和教育,国家办教育之外的教育产品都非常昂贵,例如舞蹈、钢琴等等一系列学习班收费都很高,贵的原因就是供不应求。而这就需要政府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降低准入门槛。”

  在茅于轼看来,一方面,国家应该帮助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使得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一些简单服务业的培训时间并不需要很长;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在全世界是相当不错,家长对于子女的投入是很大的,因而解决高中生、大学生就业很困难出路也是在服务业。而服务业的发展必须要求政府放松对于服务业企业的管制,这就要求政府为这些服务业企业提供服务,而不是依赖于审核。

  房地产“泡沫严重”

  早在两年之前,茅于轼就曾因为房地产的问题成为许多人士“炮轰”的对象,理由是他反对经济适用房的建设。

  对于2009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他的观点依旧未改。他认为:“经济适用房既不利于公平,也不利于效率,是地方政府简单地把土地从农民手里廉价拿来,补充城里人买房,其中黑暗很多。”

  在采访过程中,茅于轼对政府出手救楼市泡沫的效果并不看好。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消除楼市泡沫是个长期痛苦的过程,哪个国家或地区都是一样的,日本,台湾、香港都经历有过楼市泡沫刺破之后的房价大跌,这是个非常不好办的事情。1993至1994,海南海口、三亚、广东惠州等地其实都曾发生过类似事情,曾出现过大量的烂尾楼,直到今天才得以消化。”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判断楼市泡沫的存在,到什么阶段楼市的泡沫才会真正被挤干净,重新出现复苏呢?

  茅于轼认为:“楼市泡沫是无法拯救的,泡沫是需要消化的,我们对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判断,不能以未售出的面积来衡量,而是要以空房率来判断,即以已经售出房屋未住人、未利用、未出租的空房加上开发商未售出的空房的综合来计算。这个比例要下降到10%才较为合理,而现在这个比例大大超过了。”

  茅于轼提出,为了挤掉泡沫,只能大幅度下调楼房的售价,而由于目前我们的金融机构的房贷政策较为健康,不太会出现连锁反应。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茅于轼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