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价改革是关系民生,也是理顺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一部分。而中国所面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用水需求大、水污染严重等问题使得改革显得日益紧迫。
1月12日,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历时三年完成的《解决中国的水稀缺:关于水资源管理若干问题的建议》报告。报告建议,中国应大力采用价格政策管理用水需求,“这意味着未来几年里,必须继续提高水价,包括污水处理费”。
报告主要作者、世界银行高级环境专家谢剑解释说,水价改革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考虑居民尤其是贫困群体的承受力,从而在改革中保证社会公平、维护低收入人群的利益。
而世界银行的专题研究表明,实际上,低水价对贫困家庭的社会影响是消极的,他们从水价补贴中获得的利益很少,而因为所获得的供水服务差,反而需要支付更高的代价——包括健康受影响以及为获得更好的供水服务支付更高成本。
作为专题研究的一部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项目组通过对北京市200户居民的问卷调查,研究了水价改革的节水效应。研究表明,经过几次水价改革,57%的人认为水价改革提高了节水意识;节水意识提高后,居民采取了循环用水等节水措施,估计能够节约10%-20%的净水;不过,大多数人不支持继续单一性上涨水价,而支持阶梯式水价改革。
谢剑表示,“如果设计一套合理的改革方案,在上涨水价时使得上涨幅度能保证低收入群体不受影响,同时进行监控,比如对水务集团加强审计,就能够使水价提高的新增收入用于改善供水服务,扩建服务设施,从而达到双赢。”
为此,世行建议,采取渐进的价格改革模式。具体而言,水价改革的第一步是实现财务成本的全部回收,但这仅仅是一个临时目标,更长远的目标是让水价反映供水和污水处理中渐增的长期边际成本,“尤其要反映生产和消费所造成的环境损害成本以及资源耗竭的机会成本,并建议相应制度,能将边际机会成本估算纳入区域和国家水资源管理和经济规划体系中。”
其次,为减轻提价的社会影响,世行建议,对居民生活用水采用累进阶梯费率,特别是两级水价结构:第一级水量的确定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即人均40公升/天;第二级用水的价格逐步提高到体现全部边际机会成本的水平。
世行还建议,将水资源费改为税。因为水资源费目前归地方政府支配,这对于流域性和全国性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不能提供有效激励;费改税后,可为中央政府根据国家水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优先事项促进更高效的水资源规划提供财政基础。
除了水价改革,世行报告还侧重研究了改善水治理、水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水污染控制、突发事件预防等重要问题。“中国在管理稀缺的水资源以维持今后的经济增长方面无疑面临着一项重大挑战。”世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表示。
事实上,中国目前正在力图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寻求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世行另一份研究报告《中国污染损失》估计,水危机导致的损失已经占到中国GDP的约2.3%。而中国水资源稀缺、使用效率低下、水污染严重,都构成潜在的危机。中国的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007年估计2151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每年8549立方米)的1/4,是世界上人均拥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
为解决潜在水危机,世行建议,中国改革和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法律法规、信息和公众参与,改革的重点放在明晰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角色和相互关系,提高水资源管理机构的效率,尽可能采用基于市场的管理手段。 记者 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