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价值观偏执”则抗压能力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3日03:45  新京报

  来自39健康网近期《金融危机下网民心理健康》调查数据显示,国内近七成网民表示心理情绪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投资缩水,降薪裁员是目前最大的影响。但47.17%的人却从未尝试过自我调节,30.19%的网民表示有必要进行心理辅导,但困于国内似乎还没有好的心理辅导师。

  又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就诊率低。为此,记者就中国心理问题采访了北京晨晖心理咨询公司创办人雷明、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专家陈玉兰。

  纵观 对心理的认识进入过渡期

  心理学被认为是落后国家的奢侈品,发展中国家的调味品,发达国家的必需品。心理问题的愈演愈烈也是国家前进的一种必然状态。

  金融危机开始,人们对心理危机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关注。很多人意识到心理首当其冲,成为人们应对一切变化最敏感的反应体。但是,专家指出,中国心理问题的海洋只露出冰山一角,我们的船才刚刚触礁。

  心理专家、有多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北京晨晖心理咨询公司创办人雷明这样指出:“金融危机带来的心理问题爆发,不是极端和特殊的案例。没有这场经济领域的暴风雨,心理问题的海洋也将电闪雷鸣,开始恶浪汹涌。金融危机只能说明人们尝到了多年来价值观偏执带来的苦果。”

  不过,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专家陈玉兰认为,数量上的增多,和程度上的加剧,也客观地说明中国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进入一个过渡时期。

  心理学被认为是落后国家的奢侈品,发展中国家的调味品,发达国家的必需品。心理问题的愈演愈烈也是国家前进的一种必然状态。

  溯源 最大的压力源自价值观偏执

  对金钱和利益的追逐和崇拜,价值观的偏执,是面对金融危机,人们的心理会承受如此巨大压力的本质原因。

  雷明认为,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的价值观走上了一条偏执化的道路。高学历潮、出国潮、下海潮的“三潮”涌动的本质是人们对金钱和利益的追逐和崇拜。

  这条路走到今天,导致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期望值,以及整体和个人的规划都成为金钱偏执的傀儡。这就是为什么面对金融危机,人们的心理会承受如此巨大压力的本质原因。其次,社会财富机制的不完善让多数人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中。

  对财富的追逐让人们钻法律和规则的漏洞,在合法和不合法,受处罚和不受处罚的夹缝中求利益求生存。如医生、老师等职业人群收受红包但也要承受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

  对策 提高大众对心理的基础认知

  金融危机才刚刚开始,人们关注到的心理问题还处在“应激反应期”,以后漫长的“冬天”,才是真正考验心理的时候。

  陈玉兰指出,很多人总是把中国现在心理问题激增的原因归咎于心理咨询行业鱼目混珠,专业人员极度缺乏。短期内提高心理咨询行业的素质、增加心理专业人员数量不太可行,更根本的解决方式应该是提高大众对基础心理学知识的认知。

  比如抑郁症和抑郁障碍。20%的女性、10%的男性有生之年都可能抑郁,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状态。但是从抑郁情绪走到抑郁症,说难难说简单也简单。如果更多的人具备心理学常识,当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寻求支持体系的帮助,或是用躯体力量去克服它,能很好地扭转和遏制情绪的恶化。

  针对目前的金融危机的现状,陈玉兰指出,目前人们关注到的心理问题还处在“应激反应期”,但是有心理常识的人就会知道,以后漫长的“冬天”,才是真正考验人心理的时候。所以这是一场平稳心态的持久战。

  ■ 相关数据

  超过1亿的精神疾病患者

  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在估计超过1亿人的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中,大多数是焦虑障碍和以抑郁症为主的心境障碍。

  而根据由世界精神卫生组织牵头、京沪两城抽样的“世界精神卫生调查”研究,我国包括焦虑障碍,心境障碍,酒精、药物使用所致精神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在内的常见精神障碍患者,年患病率为7%,全国至少有6300万人。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辛自强博士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模式进行了6项研究,有关数据大致表明,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消极的心理特征,如心理问题、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等逐渐增多或增高。例如,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从1989年到2005年,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同时,部分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却在逐渐下降,从1997年到2007年青少年自尊得分下降了11%。

  ■ 症候群

  滥用解压方式

  对解压方式滥用,造成了新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像旅游,可能制造出“职业旅行者”式的问题人群。他们在一个城市呆的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害怕过长的居住所要面对的压力。

  【点评】

  雷明认为,购物、旅游、健身等解压方式一旦滥用,可能成为心理陷阱。

  负面价值被传播扩大

  2009年1月5日,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组公布了19个存在大量违反社会公德、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低俗内容的网站名单。1月9日,41家传播色情和低俗内容的违法违规网站被关闭。一时之间,全国掀起了一场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热潮。

  【点评】

  雷明认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多数人以为自己仅仅从中获得信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心理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雷明认为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负面的社会现实和情绪,很多原本影响不大的负面势力,被网络扩大,波及的范围超出我们的预料。比如第三者,比如包养。这样的信息会导致三个结果:1、广泛的焦虑和安全感下降。2、产生消极的态度和麻木的情绪,价值观松动甚至偏离。3、萌发新的行为动机。这种负面现象的大肆渲染,很容易让人们认为这是一种流行,负面的价值观处于被默认的状态,诱使自制力不强的人前去尝试。

  过度自我关注

  2007年12月29日,31岁的女子姜岩遭遇丈夫婚外恋,先服药自杀被家人发现,后在家人陪护期间跳楼身亡;2008年10月14日,《体坛周报》李姓女编辑,因难以挽回婚姻在北京跳护城河自杀。

  【点评】

  “我只为我自己活着,所有的一切都要哄我玩,我不高兴就说拜拜”。雷明说,这是很多现代人,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内心想法。极端自私和社会责任感稀缺是他们的典型特征。当然这不是他们的错,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父母的价值观偏执,过分的保护,过度的关注,过多的依从,在他们走向社会前,就埋下了心理素质低下的祸根。只为自己活着的生命力是脆弱的,很容易轻易卸下责任,很容易钻入某种情绪的牛角尖。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裘炯华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