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明威来成都住的宾馆 节前再现抗战原貌

  昨日上午,在位于商业街的抗战时期建筑———“励志社”大楼前,数十名工人正紧张忙碌着。昔日,美国援华“飞虎队”及美国知名作家海明威等都曾住过这里,时光流逝,如今屋顶已开始漏雨。为留住城市记忆,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大楼正全面大修。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如果进展顺利,预计春节前便可重新启用。

  飞虎队和海明威都曾住过

  掩映在商业街省委大院大树枝头的“励志社”重檐翘角,诉说着抗日战争的硝烟,见证着时代巨变。据工程设计负责人、文物建筑专家庄峪光称,这栋建筑是抗战时期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主持设计修建的。杨廷宝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励志社”是按照北方宫廷的风格修建,相比屋面轻巧的南方建筑,“励志社”显得稳重大方,而且多处绘有精美彩画。大楼所用材料有中国传统的“秦砖汉瓦”,又有现代钢筋水泥,反映了近代成都建筑的历史走向。

  这栋大楼当初主要设计用途是“宾馆”。二战时,国民党在成都接待盟军的服务机构———“励志社”就设在此。大楼建成后不久,美国援华顾问团入住此地。轮休的“飞虎队”成员也都在此休息。1941年2月到5月,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和妻子以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其间,海明威夫妇到达成都后就住在这里。“据相关报道,前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曾在大楼内接见‘飞虎队’成员。”庄峪光教授说。

  屋顶漏雨 按原貌实施大手术

  庄峪光称,新中国成立后,“励志社”成为办公用房,而且得到了很好保护。由于楼内大面积采用木料,到了后来,屋顶开始漏雨,而且屋架也开始破损。2008年初,庄峪光受邀前往查看并主持设计修复方案。他小心翼翼爬上屋顶,仔细查看发现,此前屋顶曾多次修缮,屋架系统很是复杂。

  “必须实施大手术修复!”庄峪光称,励志社虽未列入文物建筑,但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修复方案中,专家在尽可能保持大楼原貌基础上,适当增加了大楼的层高及坚固性。大楼外貌基本未变,考虑到建筑的实用性,大楼“内脏”进行了改造。

  春节前投入使用 将成会议室

  据悉,修复工作早已陆续展开。去年初,最为复杂的“屋顶复原”工作启动。为保持大楼屋顶外观,专家组多次爬上屋顶测绘,并完整记录了大楼屋顶、屋檐的相关数据。屋檐外观的颜色、图案等也都有精确记载。施工过程中,屋架及屋檐均是按照原风貌修复。“光屋顶前前后后就花了七八个月时间!”现场施工负责人说。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大楼主体工程已完工,目前仅剩楼内装修及大楼周围的景观工程。现场施工工人称,他们将力争在本月20日前完成相关扫尾工程。如果相关工作进展顺利,春节前将可投入使用。重新修缮后的“励志社”将成为会议室,可用来召开会议、接待外宾。

  本报记者 孙鹏

  海明威

  美国著名作家,1899年7月21日诞生,1961年7月2日逝世,享年62岁。代表作有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曾短期到中国报道日本侵华战争。1952年出版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先后获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上图是由海明威好友罗伯特·卡帕1941年摄于美国的摄影作品《打猎归来的海明威及其幼子格雷戈里》。

  飞虎队

  美国志愿飞行团的别名,1941~1942年应陈纳德上校招募在缅甸和中国对日本人作战的美国民间志愿飞行员。二战期间,“飞虎队”为中国运送军火物资,参加空战,从1941年到1943年共出击102次计512架次,击落日机193架,击毁日机75架,成为支持中国抗日的一支重要外援。(新华社)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