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困境中突围 危机中奋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3日06:08  深圳商报

  

困境中突围危机中奋起
面对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影响,深圳企业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危机中寻找发展生机。新华社发

  对深圳来说,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刚刚过去的2008年、展望已经到来的2009年,从困境中突围,在危机中奋起,应该是恰当的表述。

  在百年未遇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去年我市GDP仍完成了年初制定的12%的增长目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呈现逐月回升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1.8亿元,增长17.6%,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出口增速逐步企稳,进出口总额达2999.6亿美元,增长4.3%,其中出口总额1797.2亿美元,增长6.6%,实现十六连冠。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突破800亿元,增长21.6%。全市经济逆势上扬,成为全国经济的一个亮点。

  2009年,面对远未见底的金融危机和可能比2008年更加严峻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深圳仍坚信危机之中必有转机,危机之后必有先机,全力以赴扩内需、促增长,努力继续保持生产总值实现两位数增长,誓把经济发展的列车稳定在“又好又快”的轨道上。

  正如温家宝总理肯定的那样,对危机“有了早的准备,也有了应对的能力”的深圳,在2008年的风雨历练后,更加坚定自信,“像一棵大树,根更深、叶更茂,更坚强”。

  科学发展,危机中奋起的成功法宝

  进入21世纪,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列的深圳也最先感受到了“成长的烦恼”,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的巨大压力形成“倒逼之势”,推动深圳率先思考实践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深圳以“壮士断腕”的英雄气概,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不惜调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表,不惜把发展速度适当降一降,也要保证深圳能够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与此同时,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才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率先推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控指标体系》、《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绿色GDP”、“幸福指数”等等,开始了从“速度深圳”到“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跃升。

  深圳的选择一开始并不能为所有人理解。然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未因质疑声而动摇对科学发展的追求。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玉浦去年在宝安区调研时就一再强调,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形势下,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在反思这次金融海啸为我们敲响的警钟时,市长许宗衡深有感触地说:“危机进一步启示了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是我们预防、应对和化解各种危机的根本之策,危机也是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压力、动力和机遇。 ”

  正确的发展观保证的是发展的质量,催生的是经得起考验的国际竞争力。在去年召开的广东省特区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谈到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时说:“说句老实话,我并不太为速度担心,我担心的是能不能在经济困难中抓住机遇,要把困难危机变成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机遇。”这既可以看作是对深圳选择发展模式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深圳未来发展的巨大期待、更高要求和明确指引。

  对此,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态度十分明确:虽然困难来得有点急,但深圳绝不能因为一些暂时的困难,就在发展观这样重大的问题上重走回头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作出的任何决策,都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要克服当前的困难,二要保持长远的科学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

  去年,全市预计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达到4亿元,同比提高0.52亿元;万元GDP能耗继续保持较低水平,万元GDP水耗稳步下降。人均GDP达到8.98万元,增长10%,继续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促进失业人员就业3.37万人,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最低工资标准大幅调高,特区内、外分别达到1000元/月和900元/月,位居全国前列。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初步实现“全民医保”,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10.2万,少儿医保和统筹医疗参保人数达51.7万,农民工参保数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特区内500米公交站点基本实现全覆盖,特区外覆盖率达70%。

  政府服务,危机中奋起的主导力量

  去年年末,中央检查组在对深圳经济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调研考察后,把“市委市政府见识早、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列为深圳经验的首条,认为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的准确判断、果断应对,提前缓和、化解了危机的不利影响,“深圳把政府的服务优势和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特殊时期尤其突出政府服务,使得这一优势成为应对危机、战胜困难的主导力量,有力促进了其他两个优势的充分发挥。”

  去年初,市委市政府就以在长期改革开放中练就的灵敏市场“嗅觉”,及早预见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将趋于复杂,并准确判断出我们将面临比亚洲金融危机更加严峻的挑战,形成了全年抓经济工作的正确基调,对外向依存度高达300%的深圳来说,也取得了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宝贵先机。

  正因为有这样的敏锐“嗅觉”,去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经济运行调度会、重大项目协调会、与企业、行业协会调研座谈会等各种经济工作会议多达40余次,几乎平均每周一次;市领导亲自带队开展“工业贸易企业百人服务”活动,深入全市各区200家工业贸易企业调研,与130家工业贸易企业负责人座谈,对几百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全方位调研,及时归纳出100个带共性的问题千方百计加以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出台28条政策,普惠全市企业。

  正因为有这样的果敢决断,从年初开始,市政府就严禁一切有可能增加企业成本的政策出台。针对困难的融资环境,果断组织中小企业实行捆绑发债,建立企业互保金制度,财政拿出10个亿构建再担保体系,对担保公司实行再担保。同时拿出30亿财政资金推出产业引导资金……

  2008年,市委、市政府抓经济工作的力度之大、频度之密、规格之高,在深圳经济发展史上实属罕见,更加彰显了政府多年来秉持的“企业不需要政府的时候,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企业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随时就在身边”的服务理念。

  2009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严格政府投资、部门预算和出国出访的三大文件,决心带头过紧日子、苦日子,为的是“挤”出更多资金用在发展经济、支持企业的刀刃上,让深圳的企业过上宽松日子、暖日子。

  结构调整:危机中奋起的正确方向

  吹尽狂沙始见金。

  在2008年的大浪淘沙中,深圳在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锻造出来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成为了去年亮丽的发展成绩单的根本支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1:49.0:50.9,第三产业比重近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初步构建起一个轻型化、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深圳发展历史上,历届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住了一次次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2004年以来,政府每年一号文件都以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等产业发展为主题。一方面,在高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一方面着手将优势传统产业“入园”,实现集聚发展,使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更新改造实现优化升级;一方面着手承接高端服务业、布局总部经济。深圳在寸土寸金的产业发展用地上精耕细作,按照消长平衡、长大于消的原则主动将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产业拒之门外,为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这一次,面对金融危机对深圳产业发展的严峻挑战,深圳再次踏准节奏、把握先机,在危机中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这一正确的突围方向。《关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深圳市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计划》和《深圳市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责任制》等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中芯国际8寸和12寸芯片、大族激光全球制造基地、赛诺菲巴斯德流感疫苗、世纪晶源芯片项目、深超光电第五代TFT-LCD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工或者投产,弥补和完善了产业链的关键缺失环节,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即便是直接面对冲击的金融业,在去年对全市GDP增加值的贡献率预计仍将增长1个多百分点,达到历史性的12%,“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自主创新:危机中奋起的强大武器

  危机虽是坏事,但它也使我们的眼睛更加雪亮,给了我们一个自省、反思和清醒判断的机会。

  政府部门所作的调研显示,今年国内外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技术与品牌优势大、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所受冲击小于其他企业;在产业链上议价能力和转嫁风险能力强的上、中游企业所受冲击小于其他下游企业;民营企业所受冲击小于外资企业。不仅华为、中兴这种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北科生物、天源迪科等一批中小民营企业更是保持着高达50%的成长速度。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在前列、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

  这正是深圳多年来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最好的回报。

  从2005年深圳将自主创新战略确立为深圳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到2006年借全省自主创新工作现场会的东风,与科技部、广东省一起共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再到200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34%,直至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同意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设想,唯一将深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深圳自主创新一年一个新台阶,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自主创新,带来的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深圳高新产业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本土创新型骨干、龙头企业继续稳步增长,去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700亿元,增长14.7%;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39倍,达5404件PCT国际专利申请2709件,增长24%。

  扩大内需:危机中奋起的重要手段

  去年,市政府多次就固定资产投资召开会议,对固定资产投资加大结构性调整力度,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着力解决征地难、拆迁难、补偿难的问题。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7.6亿元,增长9.1%,确保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建设进展顺利,轨道交通5条线按计划稳步推进;现代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全面展开,盐田港扩建、大铲湾一期、蛇口港三期、机场飞行区和航站区扩建及配套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民生工程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大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全面加快,南方科技大学动工建设,特区外96所原村办小学改造进展顺利,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滨海医院正式动工,第三人民医院、疾病控制中心主体结构工程完成……

  中央出台的4万亿扩大内需投资计划落实到我市的布吉污水处理厂等九大项目的资金,也在深圳起到了明显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了中央投资对于地方投资的引导、示范、带动作用,使得中央投资形成了“放大”效应。

  今年,我市还将全面加强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重大民生项目的建设力度,全年计划安排项目842个,初步计划年度投资总规模596.6亿元,以高强度的政府投资引导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超常规增长,通过对投资项目的慎重选择,在化解危机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在化解危机中完善城市功能,在化解危机中持续改善民生。

  在寒冬绽放的腊梅才更令人赏心悦目。冬天总会过去,春天终将到来。

  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危机中蕴含着巨大机遇,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就在昨天,市政府2009年一号文件正式推出,然而与近几年来一号文件集中关注经济领域不同,今年的一号文件则提出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开始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力探索。

  不再单纯思考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发展问题,而是力求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深圳再次率先上路。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