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下岗工走出国门闯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3日07:36  三秦都市报

  一群自强不息的青年人,他们在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自谋生路,走出国门到日本打工创业,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学习新的专业技术,成为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佼佼者。不但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而且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平凡女工“不平凡”

  当36岁的肖彩宏斜背挎包神采奕奕地站在记者面前,谁能想到她曾是一个下岗女工。三年前当她义无反顾地到千里之外的岛国日本打工时,她已然料到了今天的结局,但她并不后悔,她说:“有了那三年的打工经历,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肖彩宏是华阴市黄河厂加三车间的车工,后调到房管处当清洁工。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她所在的企业经营滑坡,几个月开不出工资,职工生活非常窘迫。就在这时,她无意中看到厂公告栏张贴着一家中介公司的招聘启事,为日本企业招女技术工人,年龄在35岁以下,工种为车工。她毅然报名,当时参加面试的共有12个女工,因有多年工厂的工作经验,她最终成为4名应聘成功者之一。

  2005年11月她到达日本冈山县。经过半个月培训,2005年12月7日她走进伊丹制作所生产车间(工厂)。以前工作的厂子是流水线作业,她只干车工。如今钻床、攻丝、冲样这些在国内没学过的、没有干过的,她都得从头学起。每天工作8小时,东京时间早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中午休息45分钟。开始她不适应,听不懂日本话,2个月后慢慢适应了,不但学会了日常用语,还掌握了部分技术术语。当肖彩宏拿到第一个月生活补贴4万日元,她除了留下吃饭其他全部汇到家中。

  在日本请假一天按日方规定扣除当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她有病也硬咬着牙坚持下来,第二天照常上班。就这样,她逐渐适应了日本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年时间一晃而过,2008年11月11日肖彩宏在日本工作期满,带着三年的劳动所得和特殊的打工经历,如期回到华阴家中。尽管目前她还没找到新的工作,但她特别自信地说:“有了这一段出国打工经历,今后再有什么困难,都可微笑面对。如果今后还有出国打工的机会,我还想出去体验一番。”

  让老板感动的“小领班”

  今年35岁的武小战曾是黄河厂结构车间工人, 2005年8月26日,他经西安一家境外就业服务有限公司介绍到日本名古屋海部郡平野建铁工业株式会社。在厂里时他是冷作工,到日本后干铆工。

  刚进厂时,日本老板问他你能看懂图纸吗?他说能。没想到这竟成了他的强项。在这个厂子,有2个和他一块来的陕西人,还有9个越南人、3个巴西人,他们都不会看图纸。而他凭着看图纸、划线、下料成了大家公认的“小领班”,连日本老板也高看他一眼。有一天,他和另外两个工人主动加班,从下午5点一直干到晚上10点,恰好日本老板到车间巡查,看到他们这么晚还在加班,老板深受感动,第一次给他6000日元(相当人民币400元)小费,第二次给4000日元。钱给多少都是次要的,主要是看到日本老板奖罚分明,他们感觉挺值得的。

  在工厂附近超市买东西时,武小战遇到了原单位的工友杨西宁,原来他也在这边打工,也是干建筑钢结构,两人相距5公里远。不同的是杨所在的会社太小。日本老板的女婿、儿子和工人一样干活。那有几个中国工人由于语言不通和技术不过关,老板有体罚谩骂工人的现象,但是杨西宁是焊工技师,技术能力强老板给他一块地让他种,种的是西红柿、苦瓜、西瓜、萝卜、丝瓜。他吃不了就分给工友吃。中国工人总结说,在日本老板不会白给钱,老板也不会让你白干活。

  陕西小伙成“典范”

  在工厂默默无闻的王高社,没想到在日本打工却成了日本老板招工的“典范”。王高社是黄河厂结构车间冷作工,2001年,当时35岁的他和工厂签订了出国务工协议。2001年10月1日,他在上海坐“新鉴真号”轮船,经过三天两夜的海上漂泊,终于来到日本四国岛香川铸造株式会社。

  王高社的工作岗位是香川铸造株式会社最后一道工序,工厂生产的铸造件经冶炼、浇注、打磨之后,由他负责出货发货。刚开始他不懂日语,就把铸件的型号、品种、名称用复印机打印出来,然后用笔画出产品的形状,用心记住了。每天利用工余时间记几个专用单词,一个月后就不用日本师傅带他,他一个人就能单独操作了。

  由于王高社所在的会社(工厂)经常加班,累得招架不住。第一年每次加班挣650日元。第二年每次加班涨到850日元。第一个月开了12万日元津贴,扣过养老金、房水费和中介费,实领到6万日元(相当人民币4000元)。日方老板中井康既是日本中介公司的经理又是香川铸造株式会社的工场长。他看上了王高社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中井康到附近的工厂推介电焊工,就找王高社让他现场表演,先焊了一只法兰,然后又挑角焊缝,他的活干得又快又好,那些日本老板看了很满意,表示到中国招工就招这样的。事后中井康给王高社700元人民币小费表示感谢。此后,中井康所在的劳务中介公司到陕西招人必须让王高社把关,帮他们做参谋。

  在日本生活不习惯,出去人生地不熟,在宿舍看电视,没有中文台,只能看录像。想家的时候,就骑自行车到濑户内海,去海边看海上日出潮起潮落。在日本王高社印象最深的是两次遭遇4级地震,房摇地晃,第一次见这阵势,把他吓坏了,可当地的日本人见惯了,一点也不在乎。还有一次遭遇台风,按日本规定台风期间学校放假、工厂停工,是难得的休息时间,可惜外边狂风闪电、山呼海啸,什么也干不成。没想到因台风停工老板还从加班费中扣钱,他接受不了,日本同事却习以为常。

  2004年10月9日,王高社坐飞机从名古屋到上海。临走时,老板中井康问他:“你回去后还来不来?”他当时说:“不来了。”因为离家太久了,现在却有些想呢。在日本的打工经历,铭刻在他的脑海,无法释怀。

  出国打工成当地风尚

  出国打工,在华阴已成风尚。据保守估计,仅华阴市黄河厂在日本打工的就有60-70人,其中女工占了一半。该厂结构车间当时有工人129人,去日本打工的14人,其中女工1人,而加一、加二、加三车间外出打工则以女工为主。另外,该厂还有一部分人去新加坡等地打工就业。

  如今,华阴市出国打工已进入“70后”和“80”年代,逐步年轻化,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国务工人员有所减少,但仍有人看好这个项目,认为这是一条下岗就业改变生活的捷径。

  本报记者 杨立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