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口袋大了,口子也能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3日08:15  南方日报

  

口袋大了,口子也能松
2100亿元授信对东莞的中小企业究竟能有多少影响?不少中小企业家都表示,希望银行降低融资门槛,让企业更容易借到钱。新华社发

  ■编者按

  非常的2008年已经过去,2009年将更不同寻常。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东莞如何突围,再创辉煌?民生工程如何推进?城市建设有什么新动向?在1月13日至15日召开的2009东莞“两会”期间,这些问题毫无疑问将成为广大代表委员和市民关注的焦点。对此,本报推出“东莞两会”系列报道,梳理“两会”热点,反映市民、企业、政府三方声音。

  ■背景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东莞虽不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独善其身,但官方也再三强调,东莞的中小企业并非像外界宣称的那样哀鸿遍野。

  而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再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头浪尖,“虽然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处在风暴眼中的东莞,所受到的关注就更多。”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示范单位广汇科技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锐权说。

  在金融风暴中,政府该如何作为,银行该怎样担当,才能拯救中小企业于危难之间,被广泛地议论着。去年10月份,东莞市10亿元中小企业融资支持计划经当地人大批准,正式出台;紧接着,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从上年底到今年初,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就根据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由省直分行和东莞市政府签署相关战略合作协议,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共计授信达2100亿元,而这只是各银行紧锣密鼓地在全国各地,与当地政府签署授信协议的一部分。

  而相比官方高调地通过政府之手和金融之力频频向社会表明共度时艰的决心,民间却有着这样的疑问:东莞缺不缺钱?中小企业最缺的是什么?银行会不会降低放贷门槛?

  日前,东莞市经贸局组织本报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与广发行东莞分行、广汇科技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凯诺德国际企业管理机构进行座谈和实地走访中小企业,了解相关政策的具体效用,以及东莞的经济环境。

  凯诺德总裁冯燕全认为,目前东莞中小企业面临的不是贷款的问题,而是出路的问题,而且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拓宽了融资渠道,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那么,企业要的究竟是什么?

  广汇科技副总裁李锐权则表示,“就是通过了担保公司这一关,企业也不一定能从银行贷到钱。”

  广发行东莞分行副行长曾泽夫在谈及是否会因为政府10亿融资支持计划而降低信贷门槛时,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两个字:“不会!”

  那么,10亿融资支持计划和2100亿元的授信协议,其现实意义究竟有几许分量?

  中小企业最缺什么?

  信心是首要问题,不能因为经济危机大家都慌了;首先要有信心,然后再去想解决其他问题的办法。

  在国内某权威专业财经类报纸日前作出的投票调查中显示,中小企业融资难依然是老板们最为头疼的问题,也就是说,资金瓶颈已经成了制约中小企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那么,冯燕全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呢?而他所创建的凯诺德不但本身就是一家具有相当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而且每年还为东莞数百家民营企业做着管理方面的咨询与培训。

  他认为,东莞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在金融风暴中受到了打击,十几年来,依赖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中小企业订单萎靡不振,而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经济危机之下,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以其所掌控的凯诺德为例,去年前10月月均盈利水平还有200多万元,到了11月份,一泻千里,勉强才能维持到三四十万,而随着盈利水平下降,也进行了适度裁员。

  “这个时候要让我考虑扩大经营,无疑是死路一条,现在考虑得最多的是今年的出路,成本的问题以及人才的问题。”

  不过,冯燕全也坦承,市政府10亿元融资无疑是在放水养鱼,关键还是要各级政府把政策落实下去,通过拓宽资金渠道,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据透露,中小企业筹资难,最明显的表现还是在当大好机遇摆在面前时,因无法及时获得资金支持而错过发展机遇,面临眼下全球的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不同的企业遇到的问题又不尽相同,不过资金永远是一个难言的痛。

  温家宝总理在不同场合曾不止一次地讲过:“信心比黄金货币更重要。”如今,这句话已经被不少企业家和银行人士所引用。大朗镇的毛织龙头企业———茂荣集团行政总裁曾天仁说,信心是第一的问题,不能因为经济危机大家都慌了;有信心了,再去想解决其他问题的办法。“明年还将进一步扩大广西两家分厂的规模。资金问题我们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再找银行。”

  银行会不会降低放贷门槛?

  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加之多数中小企业无固定资产质押担保,银行的放贷风险和放贷难度由此提高。

  华尔街有一句话被银行家奉为金科玉律的教条:把钱借给能还钱的人。

  有意思的是,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恰巧是由与这句话背道而驰开始。

  不仅是广发行东莞分行副行长曾泽夫认为不会降低信贷门槛,记者通过了解,多家银行均有这样的表示。但同时,他们却特别赞赏政府10亿元融资计划的效用:一是可以让银行做最坏的打算,政府与之共担风险;二是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企业发展在合理范围内提供变相的资金支持。

  融资支持计划分直接贷款支持计划、贷款担保支持计划和贷款贴息计划三部分,政府经过多日公示,目前已选定2197家企业作为政府的重点支持对象,给金融机构以参照。

  “正是政府起了表率作用,拿出10亿元来与银行共担风险,我们对东莞的金融环境才更有信心。”各省分行在与东莞签署授信协议时,各行行长无一例外地作出了这样的表态。

  曾泽夫提醒:“任何政策从出台到效果显现,都有一个过程,不要心急。”

  据了解,东莞目前有具有法人资格的贷款主体企业有4万多家,而去年有6000多家从未贷过款的企业顺利获贷。

  但同时,由于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加之多数中小企业无固定资产质押担保,银行的放贷风险和放贷难度由此提高。

  广汇科技副总裁李锐权说,公司正牢牢把握10亿融资政策,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分片管理,给2197家企业逐个打电话了解情况,企业成功获得担保的例子不断增加。

  “有个四川人在东莞发展了两三年,现在想增资扩产,可是没有反担保的土地和房子,他可抵押的设备也就800万元,可贷款就要600万,一折旧,肯定不值那么多钱。”李锐权举例说,后来通过债券转股权,分了这家公司10%的股份,成功实现了担保。

  “主要还是从成长性和未来的发展去考量的。这家企业是做路灯的,得到了东城区政府的支持,达成了采购协议,所以我们敢于担保。”李锐权表示。而这家公司一旦获得贷款,首先就能获得政府2%即12万元的贴息。

  而市委书记刘志庚曾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上表示:“在产品质量、价格相当的情况下,尽量优先照顾本地的中小企业发展,不必要舍近求远。”

  曾泽夫认为,政府的表态对各方面信心的提升有很重要的意义,10亿元融资计划本身就是十分积极的,而且政府一旦明确态度,银行就不会动摇。

  2100亿元能救多少企业?

  银行应为本地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创造条件,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东莞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可以使银行更有效地配置资金。

  据了解,2008年,东莞16家银行机构共吸纳存款超过4000亿元,可存贷比仅却不足60%,而浙江银行的存贷比高达80%。一位银行业人士透露,目前东莞的银行有2000亿元的闲置资金。如果存贷比增加10%,就可以新增400亿贷款,保守估计可带来82%的GDP即328亿元,带来15%的财政收入即60亿元。

  如何盘活这些资金?10亿元融资计划正式想起到这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尽管在这种背景下,国有四大银行还是频频向东莞授信,从去年末到今年1月4日,共签署信贷协议达2100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东莞的市政工程建设,都是量力而行,轻易不会向银行借贷。而与市政府所签署的这些信贷协议里,多数涉及到了市政工程建设,重点如轻轨项目和三大园区的建设。

  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2100亿元只是各家银行的一种战略布局,对东莞金融市场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是否需要钱,需要多少钱,现在没有办法预计。“不过这足以表明东莞对各家银行的吸引力,以及各大银行对东莞经济发展的信心。”

  刘志庚曾表示,银行存贷率偏低与中小企业融资难之间有矛盾,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政府对中小企业和信贷机构都要照顾。

  而此次四大银行集中授信,和东莞所签署的协议中都照顾到了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这一部分。

  现实情况是,东莞本地中小企业很多都努力地想从银行获得贷款,但是却贷款无门,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四大国有银行驻管分支机构均为二级分行,贷款审批严格,贷款额度有限;二是东莞外资企业居多,且为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多工厂都是制造、生产环节,缺钱了公司总部会想办法解决,贷款不需要在本地银行;而需要钱的本土企业,一般来说,经营财务不愿意公开,又没有不动产抵押,从银行获贷困难。

  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表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在为大规模、高效益的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同时,也应积极地开拓市场,为本地规模虽然不大,但是业绩好、有市场、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私营经济获得贷款创造条件,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东莞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可以使银行更好地发挥资金有效配置,提高全市的资金使用效率。

  事实上,自东莞10亿元融资支持计划出台后的2008年10月和11月,银行新发放贷款82.14亿元,新增贷款比之前9个月月均增加12亿元。

  而拿出更多的钱来服务于东莞占九成以上的中小企业,如今正成为东莞各银行机构的共识。

  本报记者彭子英

  统筹郭其龙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