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昨天下午,本报两会报道组与市工商联合作,在工商联界别的委员中就政策出台及落地情况进行了一次小型调查。18位参加调查的委员都是企业家,其中16位用“一般”来描述自己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仅有2位表示自己“很了解”政策。
调查结果显示,有9位委员表示可从大众媒体获取政策信息,但表示从政府网站上获取政策信息的只有4位委员。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举办频率较高的“政企沟通会”,是身为政协委员的企业家们获取政策信息的重要途径,共有10位委员表示在政企沟通活动中了解到政策信息。但是,表示通过政府部门下访了解到政策的委员相对较少,只有4人。此外,还有5位委员表示自己通过向政府部门咨询获取政策信息,表示曾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获取政策信息的也有5人。
在政策需求方面,关注产业扶持政策的委员最多——有14名委员表示产业政策“吸引眼球”。政府担保贷款政策和人才政策也是受关注较多的,表示关注前者的有8位,表示关注后者的也有6位委员,但表示关注财政补贴、专项资金相关政策的都只有3位委员。或许是受目前资本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对中小企业上市相关支持政策感兴趣的只有3位委员。
缩短行政审批时间、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仍然是大家最为集中的建议。一些委员表示,简化各种申请办理手续最能体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此外,还有不少委员提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减税是最为立竿见影的政策。
重建政府引导机制支持制造业产品升级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政府支持技术改造的力度非常大,市经委甚至会上门询问企业有无改造项目。到了今天,这种景象十分罕见。”市政协委员、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林凯文认为,政府对于制造行业技术改造的关注度呈现下降态势,不利于企业产品升级。
他说,我国制造业发展最突出的瓶颈是企业的产品升级,技术研发水平较低,且周期短。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许多扶持企业的政策,但是对于制造业的产品升级、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却日见萎缩。“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时候,可能并不会觉得企业技术改造有多重要;但是经济形势欠佳的时候,我们明显感到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他认为,政府要重建引导机制,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尤其是在信息互通、政策扶持方面要给予企业帮助,比如主动带领一些优秀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企业技术改造还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融资难。林凯文告诉记者,企业的技术改造属于长期投资,其中70%的资金用于设备投入,这牵涉到固定资产投入,是企业的升级之本。目前,政府对企业技术改造审批时间较快,一个月内就可以搞定;但是到了银行这边,审批常常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资金落地很慢。同时,银行给出的设备抵押率很低,一个100万的设备,银行贷款40万,剩下的60万需要企业自筹,这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他还建议,政府要加大配套政策的力度。比如,企业技术改造的贴息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目前企业技术改造贴息政策的优惠程度太低了。”
政策扶持的门槛不能太多
市人大代表、月星集团总裁丁佐宏也是工商联的成员,在他的经验里,“享用政策优惠”总是要跨过一道又一道的门槛。“我通常是靠报纸等公共媒体来了解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但是仅靠媒体的介绍,我们对于政策的知晓程度还是比较低。比如享用一项政策,要去什么部门申办,这个部门的位置在哪里——为了弄清这些,我们往往要做很多查询准备工作,成本不小。”
丁佐宏说,要鼓励持币观望的企业把捂在口袋里的钱掏出来用于自身升级,政府要用积极的态度给企业信心。建议由政府牵头设立一个专职机构,集合一批发展前景较好、信誉高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为他们开通“政策直通车”或“绿色通道”,缩短申办时间。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于企业已经启动或尚在考虑当中的一批顺应发展、盘活资源的大项目,政府能通过政策优惠、精简审批流程予以充分鼓励和支持。
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丁佐宏还希望,政府出台政策,要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度身打造”,“适用于国有企业的政策未必适用于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