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发展前景”和“薪酬福利待遇”是毕业生们在择业时考虑最多的两个指标,金融业和公务员最受青睐
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题组
2008年底,各企事业单位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第一轮招聘已基本结束。然而除了一部分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大多 数毕业生依然得在凛凛寒风中继续参加各种招聘会,辗转于各种笔试、面试之间。金融危机给他们的求职之路投下了更多阴影 。
12月20日下午,温家宝总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畅谈心声,说到就业问题,他特别提到了信心:“信心比 货币和黄金还重要,要有信心,不仅是针对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困难的,而且要面向未来长远发展的。”而人社部等六部委定 下的工作目标是,力争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
在此背景下,目前沪上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处于怎样的水平?影响就业信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他们用怎样的 心态和行动去应对今年紧张的就业形势?
针对这些问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题组首次在国内引入“就业信心指数”,于2008年11月9日 至16日随机抽取上海市10所高校的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测量他们的就业信心。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38份,在9 5%的置信水平下,调查数据的误差在正负4.4%以内。
据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廖圣清博士介绍,该就业信心指数借鉴了美国经典的Spherion雇 员信心指数(Spherion Employee Confidence Index)的有关指标,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 况设计而成,通过应届本科毕业生对宏观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和个人能力三个维度的信心来测量。
调查显示,沪上0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信心普遍偏低。以总分为5分计量,分值越高,就业信心越大,而测量结果平 均分仅为2.65。其中,从性别来看,男生的就业信心指数为2.70,略高于女生的2.61;从专业来看,文、工、商 、医四科的就业信心差异较小,而理科则稍低。总体都暴露出就业信心不足。
信心低,期望值不低
金融危机对毕业生就业信心的影响直接体现在他们对起薪的预期上。有46.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起薪将略低于 上一届。与此同时,几乎没有应届毕业生的预期月薪低于2000元,近六成的受访者对月薪的期待在3000至5000元 之间。
“在这个城市,月薪低于2000元的话,生活会很艰难。”上海海事大学国际航运管理专业的小李给自己算了一笔 账:与同学合租一套条件还过得去的“两室一厅”,每人每月至少也要花800元;离开由国家补助的大学食堂,一个月的伙 食费无论如何也要花600元;即使水电费、交通费、购买日用品几项日常支出压缩到每月500元,也已经接近2000元 了。“这样一个月下来,如果月薪不高于2000元,想买点零食都显得很奢侈了。”小李感叹。
近70%沪校应届生毕业后将上海作为就业地点的第一选择,近80%应届生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城市就 业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工程专业的李明杰(化名)说:“我们专业对口行业如高新技术、IT等与金融相关行业存在很大 的依存度,上海又是500强企业的首选,留下来当个IT勤杂工尚有一丝机会,危机使我们看见一点希望就不能放过。”
金融领域、公务员最受青睐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海啸”。活跃在金融业的学子站在风口浪尖,深受影响 。尽管如此,很多本科应届毕业生们依然对金融行业情有独钟。在“最想从事的行业”这一项调查中,金融领域仍最受青睐, 将之列为择业首选的毕业生占到所有受访者中的19%。
与往年一样,现在依然有很多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挤着过金融这座“独木桥”,小马便是其中之一。学习电子科学与技 术专业的他曾考虑过毕业后出国搞科研,并为此做过相关准备,但最终还是把求职的目光聚焦到金融领域。
“这是个‘折腾钱’的行业,前景看好,”小马说,“每个人都想赢,每个人都可能赢。我很向往那种空手套白狼的 感觉。”
小马选择金融行业的理由代表了绝大多数受访者的观点。在本次调查中,“行业发展前景”和“薪酬福利待遇”是毕 业生们在择业时考虑最多的两个指标,选择这两项的受访者分别占到22.8%和22.1%。而金融行业在这两个指标上一 直以来都处于较高水平。
小马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固然把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暴露在人们眼前,但他却觉得这种风险使金融业更具魅力,因为风 险背后是丰厚的报酬。在他看来,很多毕业生想在金融领域发展,是因为大家都年轻,喜欢高风险高回报的刺激。
然而他也不得不承认,对不是金融“科班出身”的人来说,今年想进入金融行业“基本不太可能”。“很多投行、证 券公司自己都在裁员,招人的门槛自然也提得更高,金融专业的文凭是最起码的要求。”于是,小马最终选择了读本专业的研 究生,暂时避开金融危机,并持续自己在金融领域的学习和实习。
2008年11月30日上午九点,上海市格致中学,几百名考生紧张地答着试卷。这些考生参加的就是号称是当前 最热的考试---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也被称为“国考”。这次“国考”报考人数70多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0 多万人,实际上招录公务员的职位约为1.35万个,录取率约1.75%,平均百名考生就有98人被淘汰。
尽管竞争激烈,公务员工作的稳定性使其紧追金融行业,成为第二受毕业生青睐的选择;调查中,有13.8%的人 将政府机关纳入自己的求职目标。
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四的尚同学便是其中一员,11月底结束“国考”的他正将所有精力投入上海市公务 员的复习迎考上。
他表示,考公务员并非灵机一动而是早有准备---公务员工资福利好,受人尊敬,更重要的是工作稳定,不会裁员 。而“稳定”这种公务员职业特有的优势,在金融危机下更为突出,也是今年大多数毕业生找工作的优先考虑条件。
尚同学说,自己也只是把考公务员作为权宜之计,并没打算干一辈子,计划先做三五年,等金融危机过去后考研,再 视情况转投其他行业。
“僧多粥少”的困境
“一个高中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现在都要招研究生了,本科生当然就更加没有市场了。”复旦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 四学生小黄有些无奈地抱怨。不久前,她应聘某高校教务处的教务员一职,却连第一轮笔试都没有进。
在小黄看来,现有就业岗位难以消化掉数量庞大的毕业生,是造成他们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调查结果也显示,8 3.4%的受访毕业生认为“就业市场供大于求”是今年找工作难的主因,而非经济波动。
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480万 ,2009年需就业的毕业生高达千万人。庞大的进入求职期人群,是以往就业难的一种延续。
相比金融危机给求职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多毕业生因就业市场日益“僧多粥少”而焦虑。调查结果显示,有42.2 %的受访者认为,今年现有的工作岗位数量和毕业生数量比一年前略有减少,有30.1%的人则认为已经减少了许多。
很多专家也指出,近来媒体频频报道的“研究生争相当卖肉佬”、“大学生应聘做掏粪工”等奇闻,究其根本原因也 是“僧多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