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SMG深度105专题 > 正文
【画面】
影院人头攒动快速切换镜头
【街访】一组,快节奏
记者:今天是来看哪部电影?
女:《非诚无扰》
男:我今天准备看《非诚无扰》
女:他们说《非诚无扰》
男:冯小刚
【采访】吴鹤沪上海联合院线总经理
冯小刚加葛优,那就不用问了,那非看不可了,现在看第二遍,第三遍的人大有人在。
【实况】《非诚勿扰》片段
【解说】
截止到2009年1月6日,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在短短19天内,将票房抬升至3.02亿人民币,而他本 人也成为中国首个票房过10亿元大关的电影导演。
(渐隐)
【实况】
《甲方乙方》最后一句念白:“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解说】
香港回归、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铭记。而在那一年的中国电影界,也发生了两件大事,《 泰坦尼克号》以其惊天动地般的气势,创造了空前的三亿五千万票房;而另一件“大事”,则是年末上映了一部叫作《甲方乙 方》的电影,这部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内地打出了“贺岁片”的旗号。
【实况】《甲方乙方》开头,虎年大吉
【采访】冯小刚电影导演 《城市心情》资料
2015那个时侯港台有,大陆还没有,觉得特好玩,还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所以就拍了这么一部片子。
【解说】
其实,最早为大陆引入贺岁片概念的人是香港影星成龙。在1995年以前,内地的电影院在春节期间一般都不开门 营业。然而,1995年由成龙主演的电影《红番区》率先打破了这个规则。《红番区》选择春节期间在所有华语地区首演, 并且最终在中国内地的票房超过了一亿元。
【采访】吴鹤沪上海联合院线总经理
(贺岁片)最早的概念来源于香港,香港每年在贺岁之前,会为这个档期拍一些影片。
【实况】
《八星报喜》《家有喜事》等实况稍许。恭喜发财
【解说】
1981年,由一代笑匠许冠文主演的喜剧电影《摩登保镖》,被认为是香港第一部贺岁电影。这部影片的成功,使 得香港电影人看到了贺岁片巨大的票房潜力,拍摄了一系列贺岁片,黄百鸣导演的《八星报喜》、《花田喜事》,更被认为是 其中的经典之作。这些影片透露着浓浓的喜庆气氛,再加上全明星的演出阵容和热闹喧哗的剧情,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反应。
【采访】石川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
这种电影既符合中国的节庆文化,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理念,为观众带来欢乐,强调合家团圆,亲情可贵啊,一些价 值观念,特别适合节日播放,慢慢形成了贺岁片的类型。
【实况】《家有喜事》过渡到成龙《A计划》
【解说】
然而,到80年代中后期,热闹温馨的家庭伦理片已经不能在香港贺岁电影中独占鳌头,以成龙电影为代表的功夫喜 剧慢慢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实况】《红番区》
【解说】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在海外大片和港台电影的巨大冲击下,内地电影陷入了低谷。而1995年春节《红番区》在 内地票房的成功,使内地电影人意识到了贺岁电影的市场潜力。两年后,冯小刚推出《甲方乙方》,成本仅仅为400万元, 为了炒热当时人们还不太关注的贺岁档,冯小刚带着主创人员跑遍了全国21个城市做宣传,结果大获成功。
【采访】石川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
市场效果特别好,当年就是3000多万的票房,当时应该算是非常好的票房。
【解说】
与同时期大多数国产电影不同的是,《甲方乙方》从投资环节开始,就完全按照商业化模式进行运作,演员的选择、 剧情的设计以及发行推广都很有市场针对性。尽管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冯小刚对结果非常满意,正如《甲方乙方》中的这一段 台词。
【实况】《甲方乙方》冯小刚一段讲话
时间短、困难多,但还是拿下来了,一是扩大了影响,二是锻炼了队伍,缺点是应变能力不够,事前对困难的估计不 足,责任在我。总的来说是开了一个好头,送各位几句话:计划充分、分工明确、大有希望。早点歇着吧。
【解说】
与香港贺岁片的热闹癫狂相反,冯小刚的贺岁喜剧处处体现着一种冷幽默,小人物的玩世不恭,颇具调侃意味的情节 与对白,深深打动了观众。
【采访】冯小刚电影导演1/7资料
我觉得就是被一些你看似、貌似特别严肃、特别神圣的东西,进行一个颠覆和调侃是特别有意思的。
【采访】石川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
然后就形成了影片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京片子,特别幽默的。这种京味的讽刺,给观众一种特别好的收视效果。
【实况】从《不见不散》到《没完没了》
【解说】
1998年和1999年,冯小刚又先后推出了贺岁电影《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除了票房一路领先之外,早 期冯式贺岁电影的风格也逐渐成型:片段小品式的结构,游戏般的剧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以及幽默的人物对白。而由葛优 担纲的男主角,则把小人物惯常的自私功利与贫嘴滑舌演绎得淋漓尽致。
【实况】《不见不散》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看见你望着我,你像玻璃杯里面的冰块一样透明。
【实况】《没完没了》
——伟哥,想吐吗?
——想,可我舍不得。十三,路易的,8000块钱一瓶,我舍不得吐。
【解说】
然而,此时贺岁片市场的竞争已经渐趋激烈,拍摄《没完没了》时,冯小刚就觉得自己有些黔驴技穷了,他和他的制 片方华谊兄弟公司都在思考:下一步该如何走。
【采访】王中磊华谊兄弟公司总裁
我们觉得那部电影(《没完没了》)的创作过程非常痛苦,因为是为了要拍一个贺岁电影,不太纯粹,然后那个故事 也是很小品式的,很凑的一部电影。//现在回顾起来,如果当时因为我们的创作上的不确定,停止了这一次创作,可能就没 有冯小刚十年贺岁的历程。
【解说】
在千禧之年,冯小刚并没有作品推出,而张艺谋导演的《幸福时光》、曾志伟主演的《防守反击》等等贺岁片也收成 惨淡,国产片的贺岁档一度陷入低潮,直到2001年底冯小刚携《大腕》卷土重来。
【实况】《大腕》
傅彪哭泰勒:中国人民早就补钙了
【解说】
经过一年的沉寂,冯小刚的喜剧创作更为大气而富有创意。影片《大腕》描写了一个著名导演的葬礼筹划过程,带有 很强烈的黑色幽默色彩,用大量的植入式广告讽刺商业社会带给人们的负面效应,令人耳目一新。
【实况】《大腕》片段
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采访】冯小刚电影导演
就是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靠那个夸张的表情,可以不可以别的样子也会让大家觉得特别神。
【采访】石康 《大腕》编剧
我觉得冯小刚一直在表达一种生存智慧,底层人物的生存智慧,比如葛优啊,他自己啊,他基本上讲的是他自己对这 个世界的认识。
【解说】
《大腕》再次傲视群雄,五年的时间,冯小刚以四部影片成为贺岁档中最大的赢家。
【演播室2】2002年2月1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产业化 进程,一些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摄电影的条件,这为电影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在这一年年底,张艺谋导演的古装贺岁大片 《英雄》一举占据了国内贺岁片的头把交椅,冯式贺岁电影不再一家独大,中国贺岁电影进入了新的阶段。
【实况】《英雄》片段
【解说】
第一次汇集三地明星大腕、第一次包租公务机宣传,第一次拿出1000多万元做轰炸式宣传。如此的大手笔,使得 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2002年赚取了2.5亿人民币的票房,占当年中国内地电影总票房的一半。之后,两位重量级导 演陈凯歌与张艺谋又相继在2005年,2006年的贺岁档推出了《无极》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口碑不一,但是高 制作带来的高人气与高收益却是有目共睹。
【采访】王中磊华谊兄弟公司总裁 4720
张艺谋导演拍《英雄》出现了中国大片这个概念,因为有了叫大制作,大的预算,真正的大的演员的合作,然后还有 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大的营销规模,其实在之前都没有,即使华谊兄弟也都没有做到大规模营销。
【解说】
从2003年开始,贺岁档影片的题材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早已不限于冯小刚开创的都市喜剧,《无间道》、《我 与爸爸》、《安娜与武林》,警匪片、文艺片、搞笑片、古装片,各显其能,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都强调喜庆气氛。
【采访】石川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
有一个比喻呢,如果过去的贺岁档是个专卖店,它的题材是贺岁片的话,那么从2003年来看,它就变成了大卖场 ,吃的穿的用的无所不包。
【实况】《手机》(张国立说审美疲劳)
【解说】在这种群雄争霸贺岁档的格局下,冯小刚的电影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与过去较多的插科打诨相比,更注重 反映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加强喜剧的厚重感。2004年,他拍摄了描写中年情感危机的《手机》。整部影片虽然不乏笑料, 但是看完却让人感觉沉重。
【采访】石康 《大腕》编剧
他还是踩住了,抓住了时代的中心问题,他的电影跟时代联系非常紧密,讲的都是现实中的人和事。
【采访】冯小刚电影导演1/7资料
我觉得就是创作人员要善于观察生活,这个你要特别敏感。//有很多时候我是听旁边人说,审美疲劳那句话,是中 影集团那个韩三平老总,他说审美疲劳。//这个知识分子说了一句话,跟老百姓说来不一样。老百姓说20年睡在一块儿, 碗儿勺儿的没劲,他说确实有些审美疲劳,特别的成功。
【实况】《天下无贼》黎叔说人才
【解说】也许是为了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在2005年底推出《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又一次放弃了贺岁档, 直到2007年底与过去冯式电影风格迥异的《集结号》的诞生。而在冯小刚不断自我调整的同时,贺岁档的竞争更为激烈了 。2006年底2007年初,总共80天的贺岁档期,竟然有20部影片轮番上映,其密集程度前所未见。
【采访】石川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
就是说一部影片在其它档期没有这么高的收入,但一旦进入这个档期,它的收入就远远高于其它档期,所以前年(2 007年)统计,贺岁档的票房是8亿,全年票房14亿,占了44%,将近一半了,这个数据就可以解释,这么多发行商削 减脑袋挤进贺岁档,在他们看来挤进贺岁档就能赚钱。
【解说】同样的现象在2008年、2009年表现得更为明显,千军万马挤贺岁档,成为了当今中国电影市场的独 特风景。甚至出现了这么一种说法:目前国内的电影市场是前十个月营养不良,后两个月消化不良。
【采访】吴鹤沪上海联合院线总经理
最好要建立一个全国的档期的协调机制,让整个市场饥饱均匀一些。不要档期一好,片子云集,档期一差,稀稀拉拉 。
【解说】尽管从长远看,千军万马挤贺岁档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更为良性的发展。然而,不可 否认的是,12年来贺岁档的火暴,对一度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功不可没。
【采访】王中磊华谊兄弟公司总裁
经过这十年,我觉得更重要的实际上包括贺岁片、大片这些概念,我觉得它达到最大的目的就是,中国的观众又重新 回到了电影院,这个是最重要的。
【实况】《没完没了》葛优:姐,好日子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