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职员的追问
山东胶州市、即墨市、青岛的城阳区是韩资企业最为集中的地方。走在这几个市区的大街小巷,韩资企业的印记随处可见。
信一皮革有限公司和信五皮革有限公司曾是胶州小有影响的韩资企业,1000多人的企业规模,令人羡慕的待遇,曾是员工引以为豪的工作岗位。但昔日的辉煌现在已消失殆尽:透过锈迹斑斑的铁门和铁索链,空荡荡的厂房前堆满了小山似的建筑垃圾,三四台破旧的机器东倒西歪地躺在垃圾堆上,厂区的空地上长满了没膝深的野草。当2007年两家企业不约而同地“失踪”后,迄今未见韩国老板的身影。不少过路人十分肯定地说:“其实,这两家韩资企业是一家企业,为了互相担保贷款方便才分成两家的。”
路人的说法很快得到了证实。胶州市农业银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向《国际先驱导报》介绍,信一和信五在胶州的农行和中行是互相担保贷款的,两家的贷款额度有上亿元人民币,但当两家企业的韩国老板一夜间失去踪影后,这些贷款都成了坏账。
“跑掉的韩资企业,其实对我们的招商引资政策和贷款政策了如指掌,哪些地方有漏洞,他们一清二楚!”他继续说道,韩国老板“出逃”后,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追债办法,但效果都并不尽人意。“毕竟在国外追讨,难度太大了,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有些无奈,也有些愤怒,“其实对于他们的非正常撤离,无论是银行还是公商、税务等相关政府部门,都是可以预先监控的,可为什么等到出事了我们才能发现问题呢?难道韩资企业落地后,就可以放任自流无人监控了吗?”
张伟涛的律师在证据保全过程中偶然发现,拖欠张60万供货费的韩资企业,在城阳当地银行开设了六七个公司账户,其中,绝大多数款项的进出时间都没有超过两天,而且所有账户上几乎都没有钱,最多只留下了几十块钱的记录。
村干部的反思
“太盲目了,不能什么都往里划拉啊!”说起韩资企业非正常撤离的教训,城阳区夏庄街道办事处中黄埠社区的办公室主任面有愧色。在这里的招商引资项目——京利礼品有限公司,曾是社区招商引资的一面旗帜。
“租赁厂房费一年交给社区几十万,解决了几百个居民的就业问题,每年还交给当地数目可观的一笔税,没想到说跑就跑了……”据他介绍,京利的韩国老板跑时,同样拖欠了500多位工人的数月工资,为了安抚和遣散这些工人,社区拿出了10多万元的安抚费,这让本不富裕的中黄埠社区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熟知内情的社区居民私下对《国际先驱导报》说,去年10月中黄埠社区的书记曾专门跑到韩国去追讨债务,但查询了那位韩国老板的账目后才发现,他名下已经没有什么存款和值钱的东西了。“人家还能等着你去查吗?有财产也早该转移了呀!”居民们提及此事很气愤,“厂房是我们的,工人是我们的,材料是我们的,他们只带着10多万元的设备和项目,赚了钱就跑,包袱都由我们背!”
此后,中黄埠社区再也不敢招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进驻了。“我们宁愿招投资大的,说不好听些,即使老板跑了,光机器设备也能多卖几个钱啊!”
一名基层副镇长反思道,在前几年的招商引资中,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政策有些急功近利,“几乎每个干部身上都背着招商引资的指标,这成了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再加上有关部门对招资项目落地后缺乏有效监管,最终造成了大量韩企非正常撤离的被动局面。
从山东省外经贸厅公布的数字看,2003年以来,青岛地区非正常撤离的韩企共206家,这一数字在2008年初开始进一步扩大,而韩企出逃事件,也正是因2008年1月13日烟台最大的韩资服装企业世刚纤维有限公司韩国高管集体出逃而为中国民众所熟知。
虽然山东各地方政府部门至今未公布本地区韩企非正常撤离的具体数目,但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高度关注。去年年初,青岛市政府针对韩企的非正常撤离成立了专门“应急办”。不久前,市劳动保障局又出台了对外资企业分类监控和重点监控有恶意撤离迹象企业的新政策。无疑,韩企非正常撤离后遗留的巨大包袱是摆在当地政府部门面前的难题。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