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越来越多的韩企从中国出逃,韩国舆论大多认为,此现象破坏了韩国企业的形象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元涛发自首尔 提及在中国青岛和东莞等地出逃的韩国企业,韩国GS集团精油部门的黄在洙部长一脸不屑:“那都是一些小企业!”在韩国,小企业几乎就意味着不稳定和没信用。
黄在洙本人就认识两位从中国青岛出逃的小企业老板,原来在韩国经营汽车运输,曾与GS精油部门有过合作。“和他们合作要非常小心,不能赊销,否则他们肯定欠债不还。”黄说。
伤害了两国民众感情
事实上,从中国出逃的韩国企业老板,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韩国时就已信用不良。所以在黄在洙看来,他们“不做整理”就欠债欠工资逃离中国,一点儿也不奇怪。
“哪个国家都有坏人,不是吗?”他这样自我解嘲。不过,他认为出逃的韩企也有苦衷。黄部长的朋友曾给他发来这样的信息:“在中国生产玩具和首饰到韩国来卖,已经将近12年了。但近来中国工人工资提高的程度让人喘不过气来。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再加上出口关税退税率的调整,都使中国产品的价格大大上涨,有的产品甚至比在韩国生产还贵。”
其实在韩国,只有像GS这样被认为是国家经济柱梁的大企业,由于是新闻媒体的广告恩主,才有资格占据报纸及电视的主要版面,而在国外出逃韩企的消息,平日里只能见到零星的报道。
但后来,越来越多的韩企从中国出逃,引起了两国政府的注意,并上升成为外交问题,韩国媒体和民众才开始认真关注。韩国《朝鲜日报》去年年底报道称,因为青岛等地韩企外逃,严重影响了韩国企业的形象,两国国民的情感也因之恶化。
韩国政府开始处理后续
近年来从中国出逃的韩企到底有多少家?曾参与青岛等地实地调查的中国韩国商会对此也没有具体数字。“说出去多丢人啊!生意失败,只能逃走,这种事情谁都不会说,所以统计起来有难度。”该商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而分析原因时,韩国媒体的立场还算公允。《东亚日报》报道称,企业“赤裸逃跑”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企业是适应不了急剧变化的企业环境;有些是受不了中国拖沓至极的清算程序;有些企业是怕来自客户的人身威胁;也有些企业家整日忙于饮酒、打高尔夫球,荒废了事业。因此可以说,简单地指责某一方是错误的,并于事无补。
因此,《东亚日报》建议,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两国政府应该出面,为经营困难已达极限的在华韩国企业能够按各自情况进行清算提供帮助。
目前,韩企外逃事件的后续处理也在韩国开展起来,但还没有惩治条例。韩国知识经济部长官李允镐近日表示,韩国政府正在与中国政府商讨简化企业清算程序的问题。
实际上,面对着产业空洞化的危险局面,韩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乐于看到这些韩企离开中国,回到国内。李允镐公开声称,进入中国的企业回到韩国,将可以入驻政府提供的产业园区。
出逃企业盯上其他国家
不过,相比于中国,韩国的人力成本还是太昂贵,而出逃中国的韩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政府提供园区,免除一些税收,他们在韩国生产,还是无利可图。因此,出逃韩企,现在把目光盯上了印度、越南、菲律宾以及东欧等其他发展中国家。
黄部长从中国逃回的一个朋友后来就去印度考察过多次,现在已经决定要在印度设厂。按这个朋友的说法,印度现在的政策和中国八十年代中后期差不多,“疯狂地招商引资,不管污染程度怎么样”,主要靠廉价的土地和人力吸引海外投资者。“看起来至少在印度还能赚三年到五年的钱,等到印度也像中国一样不欢迎我们了,我们就不知道应该去哪里了。”黄部长的朋友说。
对于在华韩企的困难,韩国中小企业中央会的人士表示,中国的企业限制规定虽然比以前复杂,但和韩国相比,目前的限制程度还很低。也就是说,中国现在仍然是充满魅力的市场。不过,正如前任中国驻韩大使宁赋魁所说,韩国企业应该放弃“进军中国就能轻松赚到大钱”的想法,因为中国政府不会再盲目吸引外资,今后将更加重视环保、节能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此外,中国消费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已经进军或计划进军中国市场的韩国企业,应当做好与美日欧等国际大型跨国企业和中国国内企业在中国市场展开激烈竞争的准备。
韩国媒体和学者纷纷指出,中国日益完备的法律体系、环境标准等软件建设,日益提高的购买力,反而有利于那些在技术和管理经验上占有优势的企业大展手脚。现代汽车、起亚汽车继续在中国扩建工厂,开拓潜在市场;易买得计划在2012年前在中国至少开设50家分店,以确保中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朝鲜日报》举例报道称,韩国的一些中小企业以其技术优势正在打破“在中国市场难以生存”的说法。
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