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熊猫保护基地损毁严重 职工无心思想大熊猫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6日04:43  新京报
大熊猫保护基地损毁严重职工无心思想大熊猫
  2008年12月14日,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给这里剩下的七只不到两岁的熊猫喂食。地震后这里的圈养大熊猫大部分都转移到了四川雅安、成都、北京、福州等地。本报记者 张涛 摄

大熊猫保护基地损毁严重职工无心思想大熊猫
卧龙自然保护区里留下了7只圈养的熊猫幼崽,由少数职工守护。

大熊猫保护基地损毁严重职工无心思想大熊猫
卧龙自然保护区里,每天固定时间会有新鲜的竹子送到大熊猫临时饲养区。

大熊猫保护基地损毁严重职工无心思想大熊猫
熊猫正在卧龙自然保护区进食。

  大型普查耗资巨大

  野外大熊猫普查一般10年一次,正常情况应该是2010年展开第四次普查,这次地震后,有专家建议开展一次普查

  卧龙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局局长徐海滨,也意识到他们的调查覆盖范围有限。

  他介绍,历史上我国对大熊猫进行了三次大型普查。第一次是1975年到1978年,由当时的国家林业部组织;第二次是1985年到1988年,第三次普查是2000年到2002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

  值得注意的是,三次大型普查前后的1974年,1983年,1993年,位于川、甘、陕的野生大熊猫重点生存区域,都发生了竹子大量开花的“灭顶之灾”。随后启动的普查,对于迅速摸清灾害的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抢救措施,起到重要作用。

  徐海滨说,此次地震后,他们也觉得“最好搞一次”普查,以全面摸清震后大熊猫生存境况,“但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员,还需要保护专家团的资源支持。单独保护区没有这个能力。”

  他们已经把建议申报到了省里,具体要看省厅和国家的意见。

  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副站长杨旭煜了解到的情况是,野外大熊猫普查一般10年一次,不宜密集,正常情况应该是2010年展开第四次普查,遇到这次特大地震后,大熊猫的分布、栖息地环境都有变化,因此有专家建议尽快开展一次全省范围的调查。

  杨旭煜说,四川省林业厅上报的重建规划中也提出了这项建议。但他表示,普查耗资巨大,具体还要看国家林业局总体安排。

  无法判断地震是否使竹子开花

  研究人士介绍,历史上地震前后,曾出现竹子开花的后果,但是否与地震有关,尚无明确判断

  尽管对地震造成大熊猫主食竹损毁程度意见不一,但是张和民和王大军等人对震区可能面临“竹子开花”的可怕预期心里都没底。

  王大军介绍,历史上地震前后,曾出现竹子开花的灾难后果。

  1974年起,岷山地区陆续出现箭竹开花枯死,当时造成这一地区大熊猫无竹可吃的生存危机,引起国家的关注,一度考虑将卧龙大熊猫保护区迁址至神龙架。

  两年后的1976年,发生了里氏7.2级的松潘—平武大地震。王大军说,其后又陆续出现竹子开花,至1983年,邛崃山系发生竹子大面积开花。

  当年的数据显示,这次竹子开花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了40%,当时卧龙只剩下90只左右的熊猫,抢救了40多只,在卧龙直接发现的熊猫尸体就有7只左右。

  而此次地震之前的2005年,岷山山系开始出现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杨旭煜透露,截至2007年底,开花竹总面积达到2.4万公顷,占四川大熊猫主食竹面积的1.4%;有9种大熊猫主食竹开花,占四川大熊猫主食竹的30%。

  张和民介绍,竹子开花有一定的周期,一般是50年-60年。距离1974年岷山竹子开花,至今才30多年,周期未到,“但是,地震会否导致竹子开花提前,我也不知道。”

  竹子开花与地震是否有关系,王大军说他也无法判断,现在只能密切关注。

  杨旭煜说,四川省林业厅要求凡有可食竹开花情况的县及自然保护区,加大巡护监测力度,做到及时掌握竹子开花变化情况,及时评估可食竹开花对大熊猫生存环境的影响。

  “没心思去想大熊猫了”

  有7只熊猫幼崽留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建筑损毁严重,重建面临困难,有职工不禁抱怨

  去年12月13日,汤纯香缩在他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基地的板房办公室内,不停地揉搓双手,以减缓寒冷。

  他的身后,基地行政办公楼、银行、邮局、食堂……几乎所有的建筑都被损毁。这个由四川省直辖的小“特区”几近瘫痪。

  连接“特区”与外界的公路是10月15日才勉强抢修通的,这条道路是在乱石滑坡体中抠出来的。

  “我们现在都没有心思去想大熊猫了。”保护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职工抱怨说,他是留守卧龙的少数职工之一。

  地震后,卧龙保护区的140多只圈养大熊猫,全部被转移到四川雅安碧峰峡大熊猫基地、成都大熊猫基地、北京动物园、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等地,整个保护区的500多名职工大部分也随之转移。

  为了给当地老百姓留点“念想”,留下了7只熊猫幼崽在卧龙,由少数职工守护。

  上述不愿具名的职工说,保护区内物价飞涨,交通不便,“外面帮我们把板房建好后,别的就一直没有了动静。晚上住板房,没有取暖的,一夜冻醒好几次。”

  今年1月9日,张和民异常繁忙,他说,目前重建面临困难,他们一方面是组织巡护队加大对野生大熊猫的监测力度;同时加紧保护区的重建和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张和民修正了自己此前的说法。他称,以前只是说野生大熊猫“可能面临饥荒,是一个可能性分析。”

  他现在的说法是,“大熊猫生存的核心区没有遭到破坏,但是地震对大熊猫的种群生殖过程影响多久,多重,还需要研究”。

  王大军对张和民的忧虑表示充分理解,“他说大熊猫面临生存危机,更多的是希望大家关注卧龙,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是可以理解的”。

  救助熊猫之路

  四川省对大熊猫保护区的灾后重建规划已经报到国家林业局

  与普通人忧虑大熊猫的吃喝问题不同,王大军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人的安置问题。

  他分析,卧龙的房屋、设施损毁严重,首先严重影响人对大熊猫的监测、保护能力;同时地震也会改变人的生存方式,从而可能影响大熊猫。

  在卧龙保护区山内,目前还散居着5000多农民。王大军说,比如地震后电没有了,人要取暖,会砍树,加大对森林的破坏,进而影响到熊猫栖息地;还有可能,地震造成人的食物短缺,打猎的有可能增多,从而增加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压力。

  王大军的上述观点形成论文,发表在了9月号的美国《保护生物学》杂志上。

  他认为,抗震救灾最紧张的时刻过去了,但是支援还应该持续跟上。“首先要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尽快安顿好保护区职工后,才能加强对大熊猫的巡逻,监测”。

  杨旭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介绍,目前最重要的是恢复保护区管理大熊猫的能力。卧龙基地的道路、房子、车辆、通讯都损毁严重,保护区下面的保护站被地震毁掉了4个,人员也有伤亡。

  四川省对大熊猫保护区的灾后重建规划已经报到国家林业局,还没有批下来。

  杨旭煜介绍,总体规划是8年完成,通过人工林改造,种竹子,种树,重新营造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地带,“保证大熊猫总的栖息地面积不减少,甚至增加一些”。

  “地震对大熊猫的影响不会很快消失,不是1年,5年,可能是10年,20年的事”。杨旭煜说。

  眼前紧要的事是,震后首个冬天,大熊猫怎么过?

  对此,杨旭煜也有些无奈,“我们不知道,要看熊猫的反应,随时做出我们的调整”。

  四川省林业厅已经下文,要求保护区加强巡护监测。

  希望病饿的野生大熊猫孤立无助时,正全天候命的救治应急小组能出现在它们面前。

  本版图片/本报记者 张涛 摄

  □本报记者 杨万国 四川卧龙报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地震 大熊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