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汉南区副区长四问“城乡一体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6日07:53  长江商报

  武汉首个城乡一体化试点探寻破题之道,罗清泉表示“探索应当更积极”

  1.村民变居民,没有土地如何生存?2.村湾变社区,衣食住行如何管理?

  3.腾出了土地,但企业进不来怎么办?4.需大量资金,地方财政有限怎么办?

  本报讯(记者 王荣海)村民变为居民后,生活出路在哪里,住在小区里怎么管理?昨日,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联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省政协委员、汉南区副区长陈彩凤介绍了武汉市“两型社会”首个城乡一体化试点背后的困难,并四问“城乡一体化试点该如何推进”。

  试点路上遇到4个“拦路虎”

  去年,汉南区成为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首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区,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等6个方面实现城乡一体化。按照预期计划,实现一体化后,农民将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陈彩凤介绍,过去半年来,汉南区已经建立了5个新农村社区,2000多户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但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

  农民基本上都是依赖土地生存,失去土地后。他们的出路在何处?此外,农民原本都居住得很零散,平时生活习惯自由,搬进社区后,农民变居民、村湾变社区,那么医、食、住、行等该如何管理?

  陈彩凤说,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要以产业为支撑,可是,现在很多农民的土地腾出来后,却不在产业规划范围内。没有纳入规划,企业就进不来,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另外,城乡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地方财政有限,政府又不能是融资的主体,钱又从哪里来?

  应探索新的养老保险制度

  要破解这些难题,陈彩凤建议,扩充投资银行、基金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风险担保等。

  陈彩凤说,实行农村土地合法流转,还要探索建立新的养老保险制度,比如说农民失去土地后,是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还是城镇医保。另外,应该建立农业人员转岗就业培训中心,将农业人员向非农业产业流动。

  陈彩凤还建议,逐步取消农民户籍,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城镇居民社区管理。教育、卫生、医疗、就业、扶持政策按城区享受的政策执行。陈彩凤说,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还没有公交车开往汉南区,也没有一条直达的一级公路,这些都是影响汉南发展的“瓶颈”。

  罗清泉表示“探索应当更积极”

  对陈彩凤的四个疑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除了财政、金融、土地需要报批外,其他方面都可以在武汉城市圈先行先试。对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应当更积极。罗清泉说,要通过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探索出经验。

  两会声音

  面对金融危机,湖北企业要抱成团。实力强大的民营企业创办小额担保公司,就是企业互助的一个平台,应积极鼓励。

  ——省政协委员、上海市湖北商会常务副会长张润斌

  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黄宏抡起锤子砸墙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在现实中,一锤砸破邻居墙的事情也并不鲜见。我们建议主管部门出台专门的装修装饰管理规定,从严治理野蛮装修、防止破坏房屋结构。

  ——省政协委员边兰、侯咏兰

  本报记者 郭婷婷 王毅 实习生 魏波 吴泽华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