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人均GDP破1万美元 达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2日12:47  新闻晚报

  “2008年全年上海GDP达到13698.15亿元,比上年增长9.7%”。在昨天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蔡旭初公布了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数据显示,2008年上海经济的增长既有惊喜,亦临困难:一方面人均GDP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而另一方面,自1992年以来增速首度下滑至10%以下。对此,蔡旭初表示,9.7%的经济增速符合经济运行规律,也反映了上海经济有较强的抗波动能力,上海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高基数下的自然回落

  “去年上海面临着复杂突变的经济环境和产业机构调整变化,经济增长呈现出的是周期性自然回落的趋势。 ”

  蔡旭初分析认为,200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4.3%,是之前12年中增长速度最高的,这给2008年的经济增长造成了较大的基数。同时,上海与经济结构相仿、外向度相仿的广东、浙江相比,回落的趋势还是一致的。此外,从历史上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上海经济的增速也曾连续两年回落到历史低点。去年的金融危机是全球的,所以能够达到接近10%的增长率,应该说很不容易,不必对9.7%的增长速度过于担心和顾虑。

  四大积极因素存信心

  对于2009年上海经济发展的环境,蔡旭初认为,金融危机影响深度和广度还在扩散,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加深。 “上海经济,尤其是工业生产、外贸出口面临的困难会进一步加大。 ”

  不过,尽管周边经济环境和宏观大背景并不甚乐观,蔡旭初仍认为2009年上海经济发展在困难中亦有机会。他表示,今年上海经济运行中有着四大积极因素。首先是宏观调控政策方向比较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将继续实施。其次,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度回落,有助于缓解企业成本压力。此外,金融、房地产等部分行业在2008年形成了较低的增长基数,如果今年有所回暖,将有利于上海出现一些恢复性的增长。同时,世博会筹办进入攻坚阶段,2009年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专家视点

  加大地方融资力度吸引提振外资民资

  昨天下午,2008年上海经济发展呈上年终答卷。针对GDP首度降至10%以下,沪上经济学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应当努力加大地方融资力度,吸引、提振外资及民资投资,并继续加速二、三产业的调整转型。

  “上海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境况与全国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昨天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各地差异较大,不少地区潜力较为容易挖掘,而上海则面临着在现有经济结构下上升空间有限,投资密度已非常拥挤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欧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南平表示,去年上半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2.3%,而全年数字为8.3%,这是上海为保发展而增加了投入。他认为在眼下,上海较快保障增速的办法就是继续保持高额的公共投入,如轨道交通建设等项目。

  如何拓展空间保发展,致力实现明年增速“保9”的目标?张军提出的建议则是将郊区面积纳入城市化进程中来。

  他表示,虽然上海城乡二元结构对立情况不显著,但仍需进一步打破这一格局,在体制上打通城乡差别,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使得人口能够在市区、郊区之间大规模的流动,并籍此创造出新的就业、消费、投资空间。

  张军认为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去年全年8.3%的固定投资增长率尚不足以充分支撑今年经济保增长的需求。但持续的投资对上海地方财政也会产生较大的压力。此前在上海“两会”期间,韩正市长就曾表示了对政府财政支出缺口的担忧。

  对此,张军认为目前没有必要也不太可能完全依靠政府融资。 “任何一个经济体再怎么市场化,要素融资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他表示,上海应当加大地方融资力度,同时积极争取金融管制的放松,与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多一些战略合作,通过政府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融资,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政府项目中来。

  而另一方面,这样也可以缓解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压力,对于增加就业机会也有所裨益。

  余南平表示,告别两位数的增长是上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周期终结的体现。上海作为金融服务业中心的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产业转型必然需要一段耐心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GDP增幅的阶段性降低也是转型的成本之一。 徐洁云 报道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上海 GDP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