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川地震幸存者用废墟挖出电视看春晚(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31日00:52  华龙网-重庆晚报
北川地震幸存者用废墟挖出电视看春晚(图)
  除夕夜,北川擂鼓镇板房区,陈首明(左二)和亲戚一起守着从自家垮塌房屋中挖出的电视机看春晚

  8个月前,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伤痛。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北川,记录下那一场没有硝烟、却感天动地的激烈战斗。在那里,我们目睹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直面了众多家庭的聚散离合,留下了太多悲恸和感动的眼泪……

  时光流逝,转眼新年。在这团圆时刻,我们再次上路,去回访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去那里过年——和我们北川的父母同胞、兄弟姐妹!

  回访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一个经历了大难但十分幸运的北川家庭——陈首明、郭忠秀夫妇一家。地震中,他们虽然失去了家园,但夫妇俩和一对儿女(在外地工作),都平安无事。

  结识陈首明夫妻是在去年5月14日。当时,记者途经北川擂鼓镇,见到这对夫妻坐在破败的家门前不肯离去——记者以《勇敢夫妻坚守家园》为题进行了报道,并在陈家吃上了一顿难忘的红苕稀饭。因通讯中断,夫妻俩曾委托记者找机会致电他们的儿女,替他们报一声平安。正是凭当时留下的电话号码,记者联系上了他们的儿子陈波,约定24日到陈家拜年。

  灾区夫妇见到记者像老友一样

  24日,记者在绵阳见到陈波时,他和女友已买好年货准备回家团年。25岁的陈波架着一副斯文的眼镜,开朗而健谈。一路上,他不停地介绍着沿途的旧貌新颜,直到走进他们的临时新家——擂鼓板房区58-02。

  地震后第3天,陈波就三度转车、徒步百里,从工作地成都赶回了家乡北川县擂鼓镇,与留守的父母拥抱在了一起。家乡的悲情震撼了陈波,为了重建家园,6月初,他义无反顾地辞去了成都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的风洞研究所重新就业。“虽然月薪少了一两千元,但能为家乡重建做点事,感觉是不一样的自豪;回到家乡做事的北川儿女也大有人在。何况,经历了大地震,能时刻陪在父母身边,就知足了。”让他感动的是,四川雅安的女友也随他辞去了在成都的工作,来到绵阳打工。

  到家后,陈首明夫妇像遇见老友一样,热情接待了记者一行。记者也送上了本报的礼物和年货,给他们拜年。

  记者注意到,陈家的电视机箱损毁严重。“这是从地震废墟中挖出来的,修好后还能用!”不仅陈家如此,邻居王家、吴家的家电设备同样残缺不全。而陈家的皮沙发、王家的羽绒服、吴家的烤火炉,则有另一个相同点——都是好心人捐给他们的。

  温总理也来北川拜年了

  坐在这个“新家”,陈首明很感慨:是大爱无疆的同胞,给了大灾大难的北川人春天般的温暖;是日益富强的国家,给了他们生存下去的经济保障(受灾群众每人每月能领到200元~300元生活费。老陈对此感叹地说:“国家能拿出这一大笔钱,不容易啊!”);是爱民如子的国家领导人,给了他们坚守家园、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希望。

  采访当日,恰逢温总理到北川慰问,老陈专门赶到数公里外、新建成的吉娜羌寨外围,只为远远眺望一眼这位慈祥仁爱、给他们带来了无穷希望和信心的老人。老陈说:“温总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来到北川慰问和调研已经七八次了。我们这些幸存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知足了——北川人懂感恩,北川人会感恩!”

  团年饭有重庆人爱吃的侧耳根

  25日中午,应陈家邀请,记者来到他们家团年。陈家的老父亲和众多幸存的家族亲人,都早早地聚到了一起。

  “长长的鞭炮炸起来,要炸出红红火火的新日子!”陈家的男人们忙活着放鞭炮,女人则张罗起三大桌丰盛的菜肴:鸡鸭鱼兔和香肠腊肉一应俱全,和以往在家的团年饭同样丰盛可口;而他们的开胃菜“侧耳根”(当地人称“猪屁股”),比重庆便宜多了,一斤只要1.5元。

  “有的年货是自己买的,有的年货是政府送的。”女主人郭忠秀说,团年饭,一定要吃好。

  举杯前,远在温州的女儿陈丽打来电话,祝福全家人新年好——因为没买到车票,陈丽无法回家团年,但她已为父母亲订好了机票,年后,陈首明、郭忠秀夫妇就将飞赴温州看望女儿。届时,他们将带上在家乡团年的照片,让远方的女儿看看家的变化。

  陈波则许下了新年心愿,期待北川新县城永昌镇的居民区尽快建成——因为入住新房的那一天,就是他和女友完婚的大喜之日。

  特邀记者 朱昕勤 罗玺/文 吴子敬/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北川 地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