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新一代:我们勇敢向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1日17:15  国际在线

  新华网拉萨2月1日电 题:“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新一代:父辈教我们勇敢向前

  南出西藏乃东县城8公里,就到了被称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昌珠镇凯松居委会。一条笔直的油路两旁,是整齐的白色藏式花岗石楼房。房顶上竖着彩色经幡、太阳能热水器和电视天线,小轿车、中巴车、拖拉机,不时从油路上驶过,打破村庄的宁静。

  1959年的春天,凯松庄园的四百多个农奴自发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在共产党领导下,西藏百万农奴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序幕就从这里拉开。

  50年过去了,当年第一批站起来分田地、烧地契的农奴许多已过世,而他们的后人,继承着祖辈、父辈勇敢向前的精神,勤劳致富,不断创造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林田在1956年6月写下的《克松村民主改革日记》中,曾记录了母女孙三代朗生的形象。“妈妈是其美措姆,脸像只干瘪橘子,女儿黑枯面孔,头发蓬乱,手里牵着一个瘦骨嶙峋的痴呆孩子。如果没人告诉,你不会相信这孩子已经10岁。由于一生下来就没吃饱,所以现在刚到妈妈膝下。”

  “我家现在一年净收入10万元。有一辆丰田越野车,由丈夫开着搞旅游服务。我把家里的农活都承担起来了。14亩地中,除了种青稞,还种了大蒜和温棚蔬菜,另外,我还发展庭院经济,养了2只羊、6只鸡、一头老母猪。”

  被评为“山南科技致富女带头人”的尼玛卓嘎,今年36岁,穿着水蓝色藏装的她快人快语,说话时脸上总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如果没有林田当年的记录,很难从尼玛卓嘎身上推想出她上一代人的样子。

  尼玛卓嘎有三个小孩,还要供养两位老人,生活一直很贫困。她说:“前些年,开春播种时,化肥都得向别人借,我丈夫搞藏式绘画挣钱,连颜料都得借。”

  “最苦的时候我也没有丧失信心,能赶上这样的好时代,只要有致富的迫切愿望,自己肯干,干什么都能干成。”

  她先鼓励丈夫学驾驶技术,2002年,贷款4万元买了一辆二手中巴车跑客运。自己则刻苦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如今,尼玛卓嘎已是凯松温棚菜“专家”,带动50多户村民种菜。

  尼玛卓嘎的母亲洛桑曲珍过去是农奴,她为自己有这样能干的女儿而自豪。她说:“真羡慕卓嘎赶上了好时候,真希望自己能年轻一点。”

  “我们的苦,像河水一样流,一百年,一千年,总是流不到头。”50年前,24岁的农奴尼玛次仁,发出血泪控诉。他被群众“豆选”为凯松农协主任,随后担任党支部书记。怀着创造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尼玛次仁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干了30多年,带领凯松不断发展。但文化水平低、影响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一直是他生前的遗憾。

  “光2000年以来,凯松就出了20个大学生。学科技致富、用知识改变命运已是凯松人的新追求。”刚卸任的党支部书记吾金次仁告诉记者。

  来到村民格桑次仁家,他家里的相框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里面有大女儿达娃卓玛身着学士服的照片,儿子多吉旺扎的大学毕业集体照,正在上大学的小女儿白玛曲珍的入学照。

  格桑次仁自豪地说:“我父母是不识字的农奴,我只上到小学毕业,可我把三个小孩都培养成了大学生。”

  格桑次仁说:“对于一个农民家庭,供养三个大学生困难可想而知。我的两个女儿都在内地上学,来回得坐飞机,最困难时家里贷款6万多元。”

  为了圆儿女的大学梦,摆脱家庭经济困境,务了大半辈子农的格桑次仁先开了一个小商店,又和弟弟联手买了一辆出租车,最近又买了一辆翻斗车,去年收入30多万元。格桑次仁说:“儿女都成材了,我又有了新忧虑,家里这一摊子没人接了。”

  “我觉得,培养人不能光培养自己的小孩,应让更多的人有知识、有文化,让大女儿报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就是我的主意,现在,她已在山南地区一中教书两年多了。”

  一进凯松,记者就看到一辆新油罐车停在空场上,一打听,这是村民土多去年花30万元买的,用来给加油站搞运输。

  土多的父亲拉珠今年67岁,曾经当过农奴。他说:“1986年,我家买了一辆东风卡车,成为村里买车第一人。我有5个小孩,现在总共经营3辆出租车、4辆中巴车、1辆油罐车,一年收入50多万元。民主改革前,家里只有4间房,跟牛棚差不多,吃了一顿就想下一顿,税和债一还就啥也没有了。同50年前比,现在就像生活在天堂里。土多是我最出色的孩子,家里的发展主要靠他经营谋划,他最大的长处是不断创业的劲头。”(记者罗布次仁、林嵬、普布扎西)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