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忆饺子诗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4日12:17  新民周刊

  撰稿·恺蒂

  岁末年初,去旧迎新,最热门的话题是如何不折腾。元旦那天与几位复旦好友一起出去吃饭,总结了股市楼市的各种 笑话后,一人突然提起饺子诗社:虹口区山阴路上的那间老房子,窗外梧桐树叶闪着阳光,室内书声朗朗,在暖暖的阳光中骑 着自行车过去,在路灯照耀下骑着自行车回校,那种气氛,在将近二十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仍让人觉得心中温顺踏实熨帖。 看看在座的诸位,当年我们那届饺子诗社的成员,竟有四位在场。

  那也是一个嘈杂纷乱的年代,研究生一年级提早结束不用考试的夏天,研究生二年级非要说几句自己不想说的话的秋 天,远远赛过股市从六千点俯冲到一千八百点的失落。也正是那时,我们参加了饺子诗社。每个周日,骑着自行车来到复旦大 学外语系的退休教授杨烈先生家里,十来个人围坐在桌边,倾听着杨先生温婉的四川话,先读原版莎翁剧作,再吟诵《诗经》 或《楚辞》,然后各位拿出古今中外各体诗作来现丑,最后一个节目就是包饺子。杨先生的女儿东霞早就准备了材料,大家一 起挽起衣袖下厨,杨先生坐在藤椅里,笑眯眯地看着大家忙碌。当时东霞的女儿真真只有八九岁,不仅知道七绝七律的平仄, 也很会包饺子,更爱做质量监督和数饺子的工作。当时有几位调馅大师,用料不同,饺子风格也迥异。张亚非张氏饺子用的是 最简单的材料,肉糜、大白菜、葱姜和调料;韦遨宇韦氏饺子最复杂,馅子里不仅有肉菜,更有虾仁、香菇、榨菜、木耳等物 ,高鸿和面擀出的饺皮子是一等的,柔韧滑爽。等到饺子热腾腾地端上来,窗外的路灯已经亮了,大家吵着要醋要辣椒,又争 着喝福根,最后当然每人一碗面汤,叫原汤化原食。

  其实,我们已经算是饺子诗社的第三或第四批学生,饺子诗社从1982年开始,取“骄子”与饺子之谐音,到90 年代末结束,外语系无数位研究生都在杨先生山阴路的家里受过熏陶,有的不仅学过莎翁,还学过古希腊古拉丁语,通读过原 本的《高卢战记》。我入社仅一年多时间,诗写得不好,但是做饺子的手艺却学得很到位,特别是调馅,可以大言不惭地说自 己是一把好手,再说一句炫耀的话,在国外住了多年,我的饺子曾抚慰过数不尽的乡愁。

  后来听陆谷孙先生说,杨先生年轻时相当血气方刚,甚至可以用脾气暴烈来形容,解放前在同济大学当老师时曾经赤 手空拳和全副武装的军警在四平路上对峙。现在回想,正因如此,当年在山阴路那个窗外长着梧桐树的大房间里,杨先生坐在 藤椅里听我们愤世嫉俗看我们怒火冲天,也就能对我们格外宽容。

  那顿元旦午餐后,我们就去了柬埔寨,正在吴哥窟爬上爬下时,收到高鸿的短信,说东霞要约大家一聚。按时来到四 川路的一家咖啡馆,没想到在座的还有饺子诗社的几位元老和最后一代传人(也就是速冻饺子族)。东霞送我们每人一本最近 出版的《杨烈诗钞》,里面收入了杨先生从1956年到2001年间的诗作,其中80年代之后的许多诗都与饺子诗社有关 ,有些是与学生的唱和,更多的是为学生们送别,祝贺学生们的婚嫁等,记录着饺子诗社中许多人的行踪,唤起了许多我们自 己都有些淡忘的记忆。记得我1992年回国时,曾去看望杨先生,杨先生后来写了一首诗,用很漂亮的小楷抄录,寄到伦敦 。我后来是天涯海角搬了无数次家,杨先生的信如今在我伦敦的储藏室里,诗集中也收入此诗:“二年两度赴英京,游子离乡 去国情。勇迈前程应万里,功成幸福足千春。文章事业扬名远,桑梓家园入梦频。喜有伦敦陈氏姊,共包饺子西洋城。”

  2001年,杨先生去世,年九十岁,当时,仍在日本的施小炜写过一首诗,被东霞引在诗集序中,也代表了我们所 有饺子诗社一代代学生的心,抄录于此,以示怀念:

  壮阔波澜九十年,浮名富贵等云烟。

  春风事业传桃李,秋水丹心托杜鹃。

  皆浊独清屈夫子,先忧后乐范仲淹。

  诗魂乘鹤今朝去,归卧东篱五柳边。-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