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2月4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旱!旱!旱!
没有山崩地裂,没有惊涛骇浪,也没有熊熊火势,但这场无声无息的天灾已肆虐了4个多月!旱魔所到之处,秧苗枯死、土地龟裂、人畜干渴。灾害已经让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370万人、185万头大牲畜饮水吃紧。
做好冬麦区抗旱工作,对保障夏粮生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前,新华社记者日前分赴冀、鲁、豫、皖、晋、陕、甘等冬小麦主产省旱情最重地区以及农业部和中国气象局,采访报道各地和各部门的抗旱行动。
河南:10天内把全省小麦浇一遍
2月2日,河南省中牟县白沙镇张虎桥村。村民霍国民正抱着碗口粗的塑料水管在麦田里拖动。远处田埂上,他家的柴油机正在隆隆声中把水从机井里抽出,源源不断地送到干渴的麦田。春节刚过,往年此时还在走亲串户的村民们已经纷纷下地灌溉了。
河南省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夏粮更是占到四分之一。这场旱灾面积之大,时间之长,程度之重,都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少有。自去年10月24日以来,全省连续104天无有效降雨,小麦受旱面积达4150多万亩,50万亩麦苗枯死。
“春节期间,整个办事处的工作人员都在包组包户忙抗旱。”商丘市平安办事处主任张留雁说,“到现在为止,一块麦地都没拉下。”
今年是河南被国家确定为粮食战略工程核心区后的第一年,夺取夏粮丰收成为“中原粮仓”今年粮食生产的第一步。截至目前,河南共投入抗旱资金5.55亿元,日最高投入抗旱人力142万人,累计浇灌面积4965万亩次。农业、水利、农机、气象、电力等系统共派出5000多支技术小分队,帮助群众抗旱浇麦。
河南省2日提出,用10天时间把全省7000多万亩小麦普遍浇灌一遍。有浇水条件的将加快进度,做到早浇快浇;有水源但水利条件差的地方,则将通过车拉人担等方式,争取多浇一亩麦,多保一亩苗。
河北:新建水利设施派上大用场
在邢台市巨鹿县老漳河沿岸的村庄,村民用上了新建成的扬水工程和输水管道浇地。
去年11月以来,河北省平均降水量只有1.7毫米,比常年偏少九成,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是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同期最少的。而今年1月份,全省大部分地区甚至没有有效降水。全省40万人出现季节性饮水困难,1500万亩冬小麦受旱,局部地区出现死苗现象。
河北省水利厅厅长李清林说,去年入冬以来,河北省共建设小型抗旱工程11万处,新增灌溉面积4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0多万亩。此外,为充分利用微咸水资源,河北省建设咸淡水混浇机组2000多处。目前通过利用河道基流,全省沿河县市已引蓄水3.6亿立方米,浇地210万亩。
山东:节水灌溉取代大水漫灌
春节刚过,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安德街道办事处前刘村的麦田里,一条条白色塑料“长龙”吐着水柱,涓涓细流滋润着吐绿的麦苗。村民张书林说:“过去用水井浇地要用两三个小时,眼下采用‘小白龙’,个把小时就行了。”他还说,今年麦田干旱,得抓紧浇水。浇上了水,今年还能丰收。
“小白龙”是一种塑料软管,耐折、耐晒,便于移动。灌溉浇水时,一头接在水泵出水管上,再通过这种白色软管导水入田,并视灌溉情况可随时移动。这种灌溉方式虽“土”,却有效解决了水在灌溉“途中”的渗透耗费,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的传统浇灌习惯,节水近40%。
山东今年以来降水只有1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了近九成,全省农田受旱面积已达2030万亩,重旱1000万亩,潍坊、临沂、德州、聊城等地受旱面积都在200万亩以上。为此,全省已投入近4亿元,兴建各类抗旱水源工程2600多处,新打机井5万多眼,临时解决了10万人、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随着旱情进一步发展,山东已把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供水紧缺城市正在着力强化用水管理,通过扩建水源工程、启用城市备用水源和加强计划用水等措施,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农村用水紧张地区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紧修建一批应急水源工程,必要时组织社会力量拉水、送水,确保群众基本生活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