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20户人家有18户愿意把自家的新房子拿出来开乡村酒店,这样每年就有2400元的保底分红,住上新房子还能挣钱,我心就踏实了。”昨日,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村民宋碧琼兴奋地说。
她的新房子在“鹿鸣荷畔”永久性安置点,是彭州住房重建的示范点,四川省灾后重建统规统建试点村之一。经过初步规划,安置区占地159亩,建筑面积88亩,计划安置580户,预计今年2月27日完工。目前,首批187户村民已经拿到钥匙,正陆续搬入新居。
“鹿鸣荷畔”的建成,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是彭州严格坚持规划,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造性地解决了农民住房重建和农村产业发展的两大难题。
统规统建 不掏一分钱住新房
“鹿鸣荷畔”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外观设计让记者仿佛置身于高档社区。“我们村全部是统规统建,每个人35平方米。我家5口人,分了套三和套二的新房子各一套,一分钱都没有掏。你也晓得,这些房子至少要值20万元,真是天上掉馅饼!”55岁的宋碧琼大姐高兴地说。
地震中,宋大姐家的十多间小青瓦房子全部垮了。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她和本村其他村民都选择了统规统建。道理很简单,“如果喊我们修,按照统一的规划设计,哪有这么多钱?”宋大姐说。
“分房子那几天,村民都被这天上掉下的大‘馅饼’砸得晕头转向。”磁峰镇党委书记丁伍林说,磁峰镇通过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来推进灾后重建,解决了重建“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具体办法是“拆院并院”和统一规划、集中安置。
丁伍林介绍,“鹿鸣荷畔”在建设中,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产业带动、重建家园”的思路,统一了建筑风貌:套一至套三户型,两楼一底和三楼一底砖混结构,坡屋面民居。以两个荷塘和一条河(土溪河)为中心点,形成背山面水的三个安置组团。
目前,磁峰镇规划了18个统规统建点和20个统规自建点。如果村民自愿统规统建,将原来的宅基地复耕后,就可以免费获得人均35平方米的新房。其资金来源有灾后农村住房政府补助资金、城乡统筹资金、福建省援建资金以及群众以工代赈。其中,城乡统筹资金占绝大多数。通过“拆院并院”,磁峰镇村民集中安置后,减去修建安置点的占地面积及配套设施用地面积,大约整理、节约建设用地3700余亩。节约出来的这3700余亩宅基地将全部还耕,相应的,多出来的3700余亩农村建设用地则平移到挂钩项目区的城镇建设区,通过城镇建设区建设用地的开发,其出让所得资金就用于永久性安置房修建。
产业支撑 乡村旅游因地制宜
在住房重建的同时,村民今后的生活、生产以及持续发展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彭州市把产业支撑作为规划设计的着力点,结合“鹿鸣荷畔”自然条件进行产业发展规划。
鹿坪村村支书张宗泽介绍,设计“鹿鸣荷畔”时,充分考虑了耕地保护,因地制宜,顺应地形,采用“林盘”的空间形态形成了三个聚落和一个公共配套及商业组团,在聚落间、建筑单体之间结合产业规划形成有两个千亩荷塘等生态景观带、经济作物带,既能给农民带来效益,又能体现自然的环境景观效果,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地形、地貌、建筑三者和谐相融。
地震前,鹿坪村已形成集莲藕、食用菌、猕猴桃种植为一体的多样化经济发展。彭州市农发局根据其气候地理条件,新增了金银花种植、三木药材种植、开发养殖场、发展旅游观光(乡村旅游)等产业。日前,磁峰镇还在有关村挂牌成立了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即土地银行),让农民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采取自愿原则,从事土地权属存贷经营业务,为当地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广大农民搭建起了联系的平台。目前,鹿坪村有900多亩土地(山地及田)进入了土地银行,村民每年可以获得每亩240元(山地)到500多元(田)的利息(租金)。